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异乎寻常的高温灾害需要异乎寻常的应对

2013-07-31 17:09:00 来源:东方早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早报特约评论员 顾骏

  7月30日,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省(市)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已进入相应应急响应级别。

  到7月30日,上海7月高温日数已增至25天,出现了三个39℃之上的极端高温天气,尤其是26日的40.6℃刷新了140年的气象纪录。

  更需要引起警惕的是,酷热延续的势头暂时看不到扭转的迹象,中央气象台已连续4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7月30日至8月8日,江淮、江南以及重庆等地仍将出现较大范围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气。

  过去,我们习惯于其他各种形式的极端气候,如台风、暴雨、洪水、泥石流、暴雪、冰雹、严寒等严重危害国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自然现象,都被归入“自然灾害”范畴,但确实极少甚至从未将高温气象列入自然灾害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通常以为,御寒需要条件,严寒会冻死人,而炎热好像还可以躲避,更不用说还有空调房间了。

  其实,极端高温天气同样可以“杀人”。在江苏,有轿车在行驶过程中起火烧成空壳,起因是打火机在高温下爆炸。长沙已连续发生两起环卫工人中暑死亡事件,杭州也有一位环卫工人在下班途中倒地身亡。类似情形的频频发生足以说明极端高温天气确实已经成为“自然灾害”,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是完全科学合理的。

  将极端高温天气定位于“自然灾害”,就是向全体国民和所有单位发出了警示,必须从思想上加以高度重视,不能把极端高温或高温天气的持续天数,简单看做“数字游戏”,过多关注是否“打破历史纪录”,而必须更多地关注高温天气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物损害,全面动员起来,努力减少灾害的负面影响。

  为了让各方面更好地应对极端高温,各级政府首先应该及时、准确、客观地发布气象信息,不得隐瞒不得拖延。过去,每当盛夏,社会上便会流传“气象部门故意低报气温”的说法,这说明在政府部门特别是气象部门与公众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任缺失。气象部门要在教育民众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气象报道的气温指数的同时,加强气象信息服务,提高公信力,努力促成政府部门和公众在应对极端高温时的合作。

  气象预报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信息,不能自动、直接地发挥抗高温的效果。能否借助关于极端高温的气象预报,落实各方面的预案和准备,还靠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全体市民的实际行动。其中城市公用事业单位特别要花大力气,确保水电煤供应,为应对极端高温提供基础性条件,保证城市正常运转。

  烈日炎炎之下,一些劳动者仍然需要坚守岗位,各级政府和市民都要特别关心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所在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并根据极端高温的变化,调整作息日程,增加休息时间,完善其他防护措施,尽最大力量避免中暑死亡事件的发生。

  面对来势汹汹的高温,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社区要重点关心和照顾老人,指导他们利用现有条件,做好自我照顾。上海在冰雪天有劝止老人出外购买生活用品,代之以居委会上门的完整措施,在极端高温特别是气温最高时段,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来避免意外发生。

  总之,近日异乎寻常的全国性高温天气需要受影响的地方以异乎寻常的态度来看待和应对,通过发动全民的力量,克服高温天气的影响,让受影响的地方不但能安然度过创纪录的高温阶段,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地方的抗灾能力和市民的合作能力。

  (作者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原标题:异乎寻常的高温灾害需要异乎寻常的应对)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