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考“冷热不均”须“去伪存真”
作者:刘德辉
在国考报名人数经历了2010年度约144万人,2011年度约141万人,2012年度约130万人的三连降之后,2013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有望逆转并创下新高,达到破纪录的150多万人,“国考热”再次升温。(10月24日《京华时报》)
笔者承认,国考“冷热不均”的背后,确实有着广大考生心存“官瘾”、“浮躁”、“功利”心理,有“红领情节”。但热议“冷热不均”的一些评论者“不识庐山真面”,没能更多从考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冷热不均”一定程度上是个伪命题。
其一,很多岗位设置了诸多的报考限制条件,要求职位匹配度的同时,将众多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远隔在“千里之外”,而不得不选择“三不限”或限制条件较少的岗位“退而求其次”。特别是让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大龄考生,很难向自己心仪的岗位发起冲击,他们更多的考虑不是下基层,因为本身在基层或优势大多不再,还要考虑家庭、配偶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此外,很多省部级(含副省级)以上招考单位,热衷于招聘有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从业或在岗人员,要求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出具社保证明、就业合同,这样很多“临时工”,自主创业而没有办理执照的“小本经营”者被拒,不能同等享受应有的“国民待遇”。
其二,笔者发现,很多招考单位负责审核的人员,并不太能熟练掌握审核的一些基本常识,特别是对硕士研究生以上的考生,审核人员并不了解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的具体情况,导致部分硕士以上研究生不能通过审核,而根据报考系统的规则,报考职位一旦“专业不符”,只能被迫改报其他岗位。
其三,很多招考单位显示的审核通过人员,并不是第一时间更新出来的审核数字,与实际报考人数存在较大差异,延时审核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导致很多考生一看到报名数量较少的岗位“一拥而上”,最后对延时更新出来的数字“唉声叹气”,后悔不已。
最后,每年“百万大军”前仆后继考“国考”,这个数字的水分也很大,因为最终“缴费人数”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数字差异很大,“弃考族”大量存在,“试考族”穿行于“国考”丛林。
因此,对国考“冷热不均”背后逐利性分析的同时,应多从考生实际、政策导向、延时更新、网络拥堵等方面加大分析力度,多“去伪存真”,少“隔靴搔痒”,还“冷热不均”真面目。
- 国考烧脑试题“不烧脑”2016-11-30
- 国考为何突出“以德为先”2016-10-26
- 46万人弃考就能断言“国考”遇冷了吗2015-12-01
- 国考冷热不能仅凭数据说话2015-11-30
- 国考报名费不必强求全国同价2015-11-09
- 国考过半考生“裸奔”为哪般?2012-11-07
- 近三成国考岗位仅限本科的纠偏意义201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