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键小事”入手,提升治理“大温度”
近日,一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在身边悄然发生:社区里新增了无障碍坡道,让轮椅出行不再“坎坎坷坷”;政务服务APP上线了“长辈模式”,繁琐流程一键简化;昔日嘈杂的广场舞场地经过协调,找到了不扰民的“公约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关键小事”,正成为观察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一扇扇窗口,折射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大温度”。
社会治理,重在基层,难在细微。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充电桩安装难、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公共空间被占用、小微停车位之争……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恰恰是影响其幸福感、获得感最直接、最现实的环节。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考验着治理者的智慧与担当,是检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金石”。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已成为鲜明导向。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双发现“小问题”的慧眼。这双“慧眼”并非天生,而是源于“脚下有泥、心中有情”的扎实调研。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需要主动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坐坐群众的“小板凳”,听听他们的“心里话”,聊聊生活的“烦心事”。只有在与群众的面对面交流中,才能真正感知民生的温度,摸清问题的脉象,找到那些“微小症结”。数字化手段也为发现问题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分析12345热线、网络留言板、社区网格员上报的信息,可以更精准地捕捉民生需求的“高频词”和“痛点堵点”。
发现问题是起点,解决问题是关键。处理“关键小事”,贵在精准,重在实效。它需要的往往不是巨额资金的投入,而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和持续跟进的韧劲。这要求治理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例如,针对“一老一小”吃饭难,发展社区食堂和集中配餐;针对灵活就业者办事不便,开设专门的绿色通道或服务窗口;针对社区环境维护,推行“楼门长”“小巷管家”等微治理模式。这些措施切口小、发力准、效果好,体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务实作风。同时,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协商民主方式,引导各方利益主体在对话中达成共识,实现共治共享。
“关键小事”的解决,更是对干部作风和能力的一场“大考”。它检验的是是否真正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否具备了精细化治理的“绣花功夫”。评价治理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将“关键小事”的办理效率、解决质量、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能够倒逼各级干部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致广大而尽精微”。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既要有统揽全局的顶层设计,也要有细致入微的民生关照。持续聚焦并着力解决好一桩桩、一件件“关键小事”,正是在一点一滴中涵养治理的“大温度”,于细微处彰显为民的“大情怀”。当每一件“关键小事”都能得到妥善安置,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便有了最深厚的根基,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画卷中的民生底色也将更加温暖、亮丽。(文/童铁鑫)
- “一次挂号管到底”,顺应民之所盼2025-11-05
- “深圳多管局局长”为什么火了?2025-10-28
- 实干绘就民生幸福底色2025-09-11
- 答好“就业题”,做优“民生卷”2025-07-24
- 漫评|把群众“呼声”变“掌声”2025-07-15
- 写好“民生答卷” 绘就幸福底色2025-07-03
- 心系群众“心上事” 办好民生“上心事”2025-06-11
- 人勤春早、干字当头,奋力实现“开门稳”2025-02-11
-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2025-01-03
- 政务中心的“衣帽间”缘何好评如潮?202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