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粮满仓·好丰光:齐鲁大地奏响丰收交响曲

2025-09-25 20:00:2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金秋时节,齐鲁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鲁西平原的玉米穗裹着金衣压弯秸秆,胶东半岛的苹果缀满枝头映红山野,黄河口的大闸蟹膏满黄肥撬开食客的味蕾……在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山东以科技创新为笔、产业融合为墨,绘就了一幅“米袋子稳、菜篮子丰、果盘子满”的壮美画卷。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筑牢丰收之基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山东以占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贡献了全国8%的粮食产量。这份沉甸甸的答卷背后,是科技创新的硬核支撑。在东营垦利盐碱地上,“济麦60”创下耐盐碱小麦亩产511.88公斤的纪录;在济宁嘉祥大豆基地,“菏育6号”以每亩2.5万株的密度实现600斤高产;潍坊滨海的智慧农场里,北斗导航农机与物联网设备协同作业,将机收损失率控制在0.5%以下。从良种选育到智能装备,从盐碱地改良到水肥一体化,山东用科技之光穿透泥土,将“望天收”的被动转化为精准调控的主动。

  三产融合,链式发展,激活增收引擎

  丰收不仅是田间的硕果累累,更是产业链上的价值跃升。烟台招远大户陈家村的故事颇具代表性:1.2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托起葡萄、苹果种植,酒庄深加工让葡萄价值翻四倍,“YOLO山野运动乐园”带动乡村旅游日均接待三五千人次。从“党支部+合作社+农场主”的现代农业模式,到“村BA”赛事激活的体育经济,再到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体系,这里的一产“接二连三”让农民鼓了口袋——2024年村集体营收达1.8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万元。这种“一村富”带动“一片富”的辐射效应,正在齐鲁大地全面铺开。

  新农人崛起,数字化赋能,重塑丰收内涵

  当烟台苹果遇上英语直播,当寿光彩椒走进短视频平台,当菏泽芍药通过冷链直达全国,新农人们正用“新农具”改写传统农耕叙事。57岁的“烟台苹果霞姐”李晓霞用流利英语打开国际市场,月销苹果38万元;95后“棚一代”许多扎根寿光,将金融知识转化为大棚里的“长期主义”;云南姑娘思芹把直播间搬到菏泽芍药田,让山东鲜花48小时直达消费者。抖音电商数据显示,2024年9月至2025年9月间,山东农特产品售出102亿单,平均每日发出2448万单快递包裹。这些跳动的数字背后,是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是“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的生动实践。

  从“春种一粒粟”到“秋收万颗子”,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智慧农业看屏幕",山东的丰收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当传统农耕文明邂逅现代科技浪潮,当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经济同频共振,这片承载着"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使命的土地,正以创新为犁、以实干为种,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出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不仅是山东的丰收,更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文/宋庆玲)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