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循“新”而行 勾勒高质量发展“雁阵图”

2024-04-18 15:29:2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回望今年地方两会,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字频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标准,“新”上发力、“旧”上升级,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勾勒高质量发展“路线图”。

  选优“头雁”,赋能科技创新“新引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人才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实现人才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融合聚变。依托5G新一代信息技术,陕西煤矿智能化建设领跑全国,在陕煤曹家滩煤矿,世界首创10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及配套设备40分钟就能割煤3500吨,可装满一整列运煤火车,智慧矿山、精细化工、多能融合等智能化、低碳化场景贯穿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瞄准产业链“堵点断点”和技术“卡脖子”,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打造科技人才引育体系。聚焦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依托人才链壮大产业链,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发挥“头雁”的牵引作用,合力攻坚科研难题;通过优质科研资源和多元创新主体,加快科技人才领域集成创新,推动产业政策与人才政策有机衔接、协同推进,打造人才“新高地”。

  配强“尾雁”,筑牢绿色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抓好科技创新这一“源头活水”。北京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东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不断壮大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的新质生产力;天津全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安徽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优势领域,积极抢抓“双碳”机遇,带动绿色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材料、航空航天、机器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量子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着力补链强链延链,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风电、光电、输配电、储能、氢能、核电、地热能装备制造业,持续释放“长板”效应,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打造“雁阵”,激发产业振兴“新活力”。产业基础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支撑。坚持打好主动牌、下好先手棋,制定“路线图”、明确重点任务,着力打造更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形成“雁阵效应”。载人航天、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捷报频传,前沿领域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展现我国在科技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态势。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产业增长、产业创新、产业结构、要素驱动、制度保障和产业安全等方面,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统筹推动优化存量、升级增量、重构体系,加快产业链完整耦合、创新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线、智能工厂建设,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让产业创新的“火力全开”跑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我们要为长远计、为未来谋,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绘制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雁阵图”!(文/李非燃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