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母亲河畔的中国】鲁网网评:大河之治始安澜,黄河岸边谱新篇

2021-10-20 20:1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九曲蜿蜒,一路奔腾的黄河,在进入齐鲁大地后东流入海,将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勇立潮头的基因深深浸润到这片土地深处。从菏泽东明县入鲁,润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后,大河奔流由东营入海。为山东输送了三成多用水,黄河是不折不扣的“母亲河”。

  10月19日到21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山东省委网信办、中国新闻网主办,鲁网承办的“母亲河畔的中国”网络主题活动(山东站)以“走读黄河”的形式深入沿黄的济南、淄博、滨州等地进行实地采访,讲述“黄河故事”,纵览山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大河之畔,新城崛起。今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掀开济南建设起步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黄河之畔正在崛起一座未来之城。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目前,起步区已进驻世界500强企业16家,签约项目84个,总投资近3000亿元。

  大河之湾,岁岁安澜。黄河行万里,至高青安澜;齐国八百年,自高青起步。黄河在淄博流经47公里,造就了齐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交相辉映。通过对生态优势的精心打磨,高青不仅成就了黄河流域第一座国际慢城——天鹅湖国际慢城,更让沿黄而生的贫困村蓑衣樊村化身“蓑衣水乡”,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大河之滨,育“黄”生“金”。属于黄河冲击平原的滨州因河而兴,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哺育了400万滨州人民,滋养了9600平方公里大地。滨州整合资源实施“幸福黄河工程”,打造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黄河农业园、黄河植物园等项目建成投用,正在加速跨入“黄河时代”。

  大河之洲,蓝黄汇流。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15.3万公顷土地创下了我国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三个“最”。这里是“生态”担当,不仅是600万只鸟类停靠的“国际机场”,也有5A级景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还将建设我国首个陆海统筹型自然保护典范国家公园。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两年前的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国家战略,山东担当。两年多来,全省上下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为遵循,全面落实重大国家战略要求,奋力扬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切实写好民生答卷。万里黄河,在山东留下了1702平方公里的滩区,饱受黄河泛滥之苦。山东于2017年全面启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给了60万滩区群众一个稳稳的家。截至今年5月底,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全面完成。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搞好沿黄治理工作。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今年以来山东沿黄九市一体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暨生态保护重点项目和山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第二批重点项目接连开工,集中推进39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5万亿元,今年计划投资2100亿元。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更要做好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放眼齐鲁大地,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滨州渤海科创城、东营高端石化基地……一座座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在黄河流域崛起。按照打造黄河流域科教创新生力军的思路,山东建设黄河下游科创大走廊,同时沿黄现代产业大走廊初具规模,正加速形成既有大森林、又有灌木丛的良好产业生态。

  黄河平,天下宁。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10月18日,山东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分析研究前三季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会议突出重点提出九个“着力”,其中之一正是“着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狠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推进”。

  大河之治始安澜,黄河岸边谱新篇。亿万齐鲁儿女正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不断推动黄河国家战略在山东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为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一“千秋大计”奋力作出山东贡献。(鲁网评论员 王磊)

 
责任编辑:范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