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减”与“增”
9月,在“双减”政策之下,各地中小学迎来了首个开学季。
何为“双减”政策,想必绝大多数家长应该有所了解,也感受到了政策下老师和孩子的变化。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就是“双减”。
“双减”政策的实施,意义重大深远。从国家层面上讲,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从学生们的角度看,减轻课业辅导负担,让孩子们不会为繁重的作业压的喘不过气来,有更多休息的时间。对于每位家长,“5+2”托管模式解决了“接孩子放学难”的问题,还不用花钱上校外培训,真可谓省钱、省力、省心。
这些都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益处,也是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的初心所在。在“减”的同时,做好“增”的文章,学校、学生家长应共同发力。笔者认为,要把握住三个关键。一方面,充分尊重教育教育发展规律。规律绝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要在完善质量评价、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营造良好生态的基础上,给予学校和老师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权,让老师更多潜下心来抓教学,探索更多导学式、启发式教学方式方法,最大程度激发孩子的学习的兴趣和内生动力,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因材施教、因类施教的主阵地在课堂,必须守好,这也是彰显“双减”政策的生命力所在。另一方面,彰显孩子的特点和优势。孩子成长、成功的路千万条。如何抓住孩子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助力孩子高点起飞,是考验学校、家长的责任与担当。“双减”是减负增效。效从何来?需要落脚到孩子日常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到家长责任与担当的践行。这个过程,需要家校通力合作,在陪伴成长中,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多沟通,既看到孩子的问题不足,又要根据学生阶段特征和个性化特点优势,采取有针对性地引导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成长的支点,利用杠杆撬动孩子精彩人生。
最后,严格落实制度措施和规矩。“双减”落地生根,需要各级各部门严抓制度和措施落实,更需要持续强化家规、家风建设。导致家长焦虑的最重要原因,是说做分立,知行不统一。家长要以身作则,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家规做起,引导孩子把“减”出来的精力,用在自我规范的“增”上,实现提质增效、“强身壮骨”。(文王 磊)
- 减负需要夯实“双减”初心2021-08-20
- “双减”之下,老师家长应做好“双增”2021-08-20
- “双减”政策下教师如何“破茧”202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