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给“一刀切”多些“补一刀”

2020-09-03 16:1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毫无疑问,“一刀切”是官僚主义裹挟形式主义的荒诞产物。为了追求面子上“整齐划一”的虚假“美感”,个别人不惜权力“任性”“出轨”,也要满足内心里“唯我独尊”的错觉。基层情况千千万万,闭门造车或武断轻信搞出来一种“万能药方”,无论如何标榜、贴金,结果只能是水土不服、延误时机,甚至好心办坏事,造成一线党员群众精力、资源等重大浪费和损失。说到底,“一刀切”听起来不严重,实际上是害人又害己,不得不防。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党的十九大以来,作风建设在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中走向深入。“一刀切”作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越来越被人识别和聚焦。然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一刀切”也有迷惑性。个别单位在克服“一刀切”时,容易不经意间又陷入“一刀切”的方式,出现了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的苗头,不仅最初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还给基层带来指导思想和工作秩序的混乱局面。克服“一刀切”,必须避免再走一遍“一刀切”的荒诞剧。关键是对“一刀切”新变种、新苗头,经常“补一刀”,深入探求问题根源,细化整改方案措施,有针对性地堵上漏洞、建章立制,加快作风转变和能力提升。 

  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正确指导实践。中国是一个大国,山川秀丽各有不同。甚至具体到省市县镇,各地基层情况复杂多元。在这样一个伟大而特殊的国情下开展工作,很难苛求“一个样板”全面推行。因而,跳出“一刀切”怪圈,从谋划工作开始就要充分考虑基层资源禀赋、风土人情、环境限制因素,以及间接影响的气候生态、人群性格等差异,让政策推行找到最大覆盖面。同时,要加强不同地域之间的统筹联动和结对互补,推动不同地域之间资源互补、错位发展,形成上下一盘棋、内部大循环的良好局面。 

  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是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尺。毕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搞“一刀切”看似过程中“步调一致”和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产出的效果与群众需求相距甚远。更何况,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之间对党群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迅速发生新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简单地以一个风格、一种模式去办事服务,不亚于唐吉坷德式“恶斗风车”,落伍于时代潮流和群众所思。要“眼睛向下”,通过一线走访群众、收集网上民意、查阅信访记录等,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精心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所忧所愁,不拘一格、求真务实,切实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要着眼长远,善于研究业务工作最前沿理论和所处岗位最先进技术,及时对标学习,加快流程再造,及时深入地应用到为民服务工作中去,确保每一项民生工程和重大措施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群众的质询。 

  为政之要,重在落实。一个党员干部素质再高、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万能”“全能”。性格禀赋上有天然的不足不说,谋划思虑也难免有不周之处。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自以为是,凡事谋划之初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推进之中坚持公开透明、拓宽群众参与渠道,避免方向跑偏、事倍功半。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注重尊重和发扬基层首创精神,涵养虚怀若谷、平等待人、亲和力强的品格情怀,以上率下、层层示范,加快作风转变、弘扬实干精神,推动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抓落实的浓厚氛围。(文/刘文晓) 

责任编辑:刘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