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鲁网网评:双向选择的人生真没必要过分解读
近日来,有两则新闻燃爆了网络,引来了不少网友们的热议。一则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到街道担任副主任,另一则是清一色的清华、北大毕业生被招录进余杭区的各个街道办事处。
说起这两则新闻的关注点,大概都是人才对就业的选择不符合人们的固有认知,大多数人总认为,高学历、高知识分子,尤其是科研类的高端专业人才,就应该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或者专心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对于他们“跨界”或“降格”去乡镇、街道的选择,表示不能认同和接受。于是,“大材小用”“人才流失”“教育悲哀”……带着过重偏见感情色彩的定义不绝于耳、迎面而来。
其实,就业本来就是一个“你情我愿”的双向选择,谁又有过多的权力去干预?况且,业有三百六十行,却无高低贵贱之分,谁也没有规定哪个行业,哪一职业不允许招聘高素质人才。所以,无论是哈佛大学的博士,还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去哪里、干什么,都是他们的选择,更是他们的自由,我们没有必要去过分解读,更不要去故意歪曲。
人才兴国,人才兴业。人才哪里都需要,基层工作也不例外。正如有分析指出,近年来,随着街道、社区提高对岗位人员专业性的要求,基层工作早已不只是戴着红袖章走街串巷的场面,智能化、数字化、现代化等全新的治理模式,必然要求队伍结构的年轻化和专业化,也亟须吸纳不同领域和层面的高素质人才,为基层工作贡献新鲜血液。确实如此,选拔高素质人才从事基层工作,也是必然和趋势。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理论视野、能力素质更有利于基层工作的落地落实;况且,从长远看,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将会为未来基层工作的治理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和可能性。由此看来,只要选拔程序合理合规,就算是海龟博士、名校毕业生去街道干事创业,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也希望,各媒体和广大网友在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同时,也要理性思考、合理判断,切不可去乱定义、恶引导。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科研事业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希望有关部门能提起重视,积极采取人才吸纳措施,让更多的人才向更需要的地方集聚,充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靠人才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各类行业发展进步。(文/韩朝辉)
- 星光耀征程|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引领“国潮”新风尚2024-09-26
- “三剂良方”助力破解县域发展“人才荒”2024-08-14
- 夯实创新发展人才之基2024-07-23
- 让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中实现“C”位出道2024-06-19
- 让青年科技人才在“C位”上“破圈”出彩2024-06-13
- 以新质生产力绘就农业灿烂图景2024-05-23
- 让乡村技能人才竞相奔涌2024-05-17
- “筑梧桐,引百凤”,赋能新质2024-05-16
- 下好“壮苗”先手棋 锻造村报账员“尖兵”队伍2024-05-13
- 让风华正茂与技能大赛“撞个满怀”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