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解读“人民至上”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一直作为检验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日,笔者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却收到这样的反映“国家政策是好的,但是下面执行政策有点问题”“脱贫攻坚是贫困户的事,我不是贫困户,我没有享受到国家的什么政策,跟我没关系”……
在脱贫攻坚政策实施过程中,基层开展工作、落实政策,为群众办了事,有的群众却“不买账”?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过程中,群众没有参与感。没有参与到其中就难以获得对彼此的理解,就少了一份共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此种种,都是导致部分群众“不满意”的原因。
脱贫攻坚好政策,让群众更有“参与感”
在基层工作中如果没有将新政策、新要求及时传到群众当中去,就会让群众对政策的执行有误解,群众就无法参与进来,从而不能达到精准施策的效果。如贫困户危房改造政策,后来延伸到了非贫困户危房改造。群众及时知晓新政策,了解不管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只要有困难,一样可以申请国家补助。这样不仅降低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不平衡心理,同时也能提升群众满意度,群众才会脱贫攻坚才真正具有参与感。如果不向群众解释:村级扶贫公路,受惠的是每一天走在上面的村民,村办公室方便的是今后每一位办事群众,村集体经济惠及的是全村人民,那么他们可能想不到脱贫攻坚与非贫困户之间原来有那么紧密联系。群众清楚地认识到,既让自己挣了工资又从自家门口通过的公路和栽在自己地里的果树,都在为脱贫攻坚作贡献,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就会大大增加,对脱贫攻坚的认同感也会提升。增进群众参与感,归根到底是为了让政策真正得到落实,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实惠。脱贫攻坚是为了人民,脱贫致富要依靠人民,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果实应该由人民共享。
帮扶力量齐发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当前,所有的扶贫组织都在为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而努力奋斗。但是帮扶工作不是扶贫干部的独角戏,帮扶单位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支持,但是也不能代替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脱贫致富。还需要他们自身努力。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鱼”“渔”皆授,与贫困户共同奋斗努力。用心用情的帮扶,去获得贫困户认可,与贫困户真正像一家人一样,干在一起、想在一起,为他们出谋划策、加油把劲、同时为他们纾解困难、提振信心。贫困户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了,生活富裕起来了,从思想和物质上都实现了富裕,才会对脱贫攻坚发自内心的满意。其实,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并不是为了让群众满意而满意,其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群众都能够参与进来,享受到时代的成果,而这正是在践行“人民至上”的情怀。
践行初心使命,让群众更具“幸福感”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是中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走出来的,彰显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创造力和智慧。脱贫攻坚也是史无前例,也同样需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摸索前进。扶贫政策不是一开始就是百分之百完美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了“精准帮扶”概念,此后系统提出了“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是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定性、丰富发展。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有效的脱贫路径。变化的是政策,不变的是党和国家迫切希望全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有着血肉的联系,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不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强大拥护。所以在大街小巷、山村田野,一张张幸福的、肆意的笑脸,就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强大的自信和最满意的答卷。(文/渔梅)
- 再见,扶贫办!你好,乡村振兴局!2021-06-01
- 鲁网论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续写“减贫”新奇迹2021-04-08
- 【地评线】鲁网网评:用脱贫攻坚“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幸福门”2021-04-07
- 以“不歇脚”的劲头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2021-03-24
- 人间奇迹背后的三大宝典2021-03-05
- 读懂镜头记录下的感人瞬间2021-03-02
- 【地评线】鲁网网评:用好脱贫攻坚的“精神富矿”2021-03-02
- “铁路书记”用青春和汗水浇灌“扶贫之花”2021-03-01
- 鲁网论见:以脱贫之石攻振兴之玉2021-03-01
- 【地评线】鲁网网评:强化顶层设计,统筹乡村振兴20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