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地评线】鲁网网评:基层调研不妨多坐坐群众的“矮板凳”

2020-04-23 14:3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作者:曹瑞晓

  “加强调研统筹,避免同一时间到同一地方扎堆调研。”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对调研不能给基层增加负担提出了明确要求。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传家宝”。但是,在一些基层,把调研当成秀场,借调研之名的“取经”变“取景”的现象屡见不鲜,翻“旧账”“闭门造车”,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形式主义,走马观花,想必这样的调研不要也罢。 

  基层调研多坐坐群众的“矮板凳”,就要在真研中锤炼“本领”。调查研究是一项基本功,要花一番“绣花功”,只有调研者带着问题亲自察看、亲身体验,才能发现许多办公室里看不到的问题,了解听不到的声音,想出想不到的办法。调研者不深入群众,不思考实际,不分析问题,如此“调”而不研少了“烟火气”。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是为了“取经”,不是抽象的,要唯实,不能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不能凭空设想,闭门造车。所以,要融入政策、融入基层、融入百姓,多听听群众的“牢骚话”,细品品调研中的“话外音”,在精准调研、精准施策中做好“绣花功夫”,这样才能“调”有所得、“研”有所获,在真研中联系实际,科学决策,把对策举措找出来,锤炼解决问题“真本领”。 

  基层调研多坐坐群众的“矮板凳”,就要在细研中寻求“真味”。真调研,必定是问题导向的调研,必定是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疾苦、总结群众经验、吸取群众智慧的调研。一些地区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召开座谈会、走访入户时,所听之言、所到之处、所看之景往往都是“安排好”,甚至“演练好”的,领导听不到真言实语、看不到真情实况。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自定“路线”,自选“动作”,多到“意见多”的群众中去听听,多些“微服私访”。不怕群众提意见,就怕群众“无意见”。要通过群众的“怨声”,听到群众的所愿所盼。多开开窗户、多透透空气,组建一些实实在在的调研队伍,比喊几句“口号”、说几句“大话”要实在的多。实践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带着真感情,抓住“真问题”,全方位、深层次地“研判”,这样才能在细研中寻求“真味”。 

  基层调研多坐坐群众的“矮板凳”,就要在深研中下足“功夫”。调研还是要多一些“真诚”,少穿些“马甲”。如果调研一味的“钻牛角尖”,过多的集中在“看资料、听汇报、和文字较劲”上面。东指点、西指点,到头来,调研也没调出个结果。被调研的干部说你“胡搞、恶搞”,老百姓说你“没本事”,调研成了形式,违背初衷。领导干部练好下基层的“腿上力量”、“脚上功夫”,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既到先进地方去“调查”,又到困难地方去“研究”;既要总结“先进者”的经验之道,又要分析“落后者”的根源所在;既要进得“政府大院”,又要入得“农家小院”;既要到“群众炕头”,又要进“田园地头”,要在分析问题上做到去粗取精,在解决问题上紧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而不能靠老经验“吃老本”,发挥好调研传家宝,补足精神之“钙”,下足“绣花功夫”,让调研回归本质。

责任编辑:刘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