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对泄露信息的APP说不

2019-01-14 14:3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韩朝辉

  近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部署下,中国互联网协会在北京召开手机APP收集和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情况专家评议会。中国互联网协会表示,通过技术检测以及用户举报发现,携程旅行、QQ音乐、酷我音乐等14款APP疑似存在过度收集“短信”“通讯录”“位置”“录音”等用户敏感信息,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经济日报1.11)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各类APP的丰富,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其中尤以信息泄露突出。有些APP在不知不觉中就“窃取”了我们的信息,而有些APP“强制”我们上传自己的信息。总而言之,我们的信息隐私在各种APP面前可谓是“一览无遗”,这难免让人尴尬和担忧。

  各类APP之所以千方百计地“窃取”我们的个人信息,是因为在大数据时代,没人知道哪些数据会成为未来商业发展的重点,因此拥有足够多的数据才是重点。换言之,收集的数据越多,营销价值就可能越大。而各类APP总是能如愿以偿地“窃取”我们的信息,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信息泄露通过APP的“自选动作”完成,我们一经登录,各种隐私信息便自动获取,用户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是有些信息泄露靠APP的“强制动作”实现,我们不上传自己的隐私信息就无法获取APP的服务,最后屈服的还是客户。最终,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我们的信息就被APP无情的泄露了。如今,我们也不该再继续听之任之,是时候对泄露信息的APP说不了。

  首先作为用户,在注册使用APP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使用流程和方法,尽可能地取消一些不必要的信息登记勾选,最大程度的维护信息安全;其次最为互联网企业,在开展服务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最后作为监管部门,不仅重视事后依法惩处,而且重视事前预先防范与事中监督管理,准确厘清部门之间的职责,形成分工明确、共同发力的监管格局。

  信息泄露不该成为APP的属性,方便、快捷才该是APP服务该带来的理性效果。希望经过我们多方的共同发力,APP的信息泄露乱象能得以遏制,这样我们在享受APP服务带来便利的同时,就不用再担心信息安全问题。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