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环保治理别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2018-04-04 10:4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汪东旭

  当前,一些地方在环保监管、治理中出现形式主义倾向:不管环保举措能否持续,是否矫枉过正,先行“一刀切”,以求应付;不管企业实际生产、排污情况,只要设备先进,名目炫酷,环保就能过关;一些地方政府把治污项目打扮成景观项目甚至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样子好看了,污染却还在继续。(4月3日《半月谈》)

  时下,作为经济活动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早已成为一种共识。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更加看重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更加关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因此,近些年,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环保治理始终被各级各部门放在一个显要的位置来抓。正因为环保治理水平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环保治理成效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关,所以,环保治理工作一点都来不得“假把式”“无用功”,必须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抓紧抓实抓好。

  然而,一些地方在环保监管、治理中,却不乏“一刀切”“面子治污”等形式主义,存在乱监管、软监管、瞎治理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消解了顶层设计的积极初衷,也透支了企业群众对环保治理工作的信心。

  就拿“一刀切”式的监管来说。一些基层面临各类环保指标和分解的任务,具体工作中选择“一关了之”“先关再说”。这种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不仅无法实现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对企业发展也极为不利。对违规排放的企业而言,“一刀切”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一旦监管松懈,就可能死灰复燃。而对于一些已经完成设备升级换代、符合环保标准的领先企业,“一关了之”的工作策略,不仅让他们前期的资金投入打了水漂,也凭空增加了企业的经济压力,削弱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追本溯源,环保治理领域的形式主义,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源于浮躁政绩观驱使下的短视行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绣花”精神,推进工作急于求成,凡面临执政风险和管理挑战的行为,要么绕道而行,要么简单粗暴。这显然是一种能力不足的表征。客观方面,一些考评考核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工作计划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导致环保治理工作任务重、难推进,客观上滋生了以遮丑为目的的“面子工程”。

  环保治理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的,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以钉钉子精神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否则,良好局面得不到巩固,薄弱环节也很难补齐。一方面,社会风气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人人都渴望绿水青山,但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难保没有企业违规排放、超标排放。而在跑偏的政绩观趋势下,个别地方政府难保不重蹈专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覆辙。另一方面,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有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需要的资金不少,如果缺乏政策的支持和服务,转型升级就可能后劲乏力。

  因此,环保治理也需要精准意识。要在广泛的产业发展调研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基层工作情况,科学制定“退出时间表”,堵疏结合、管服结合、精准监管,坚决杜绝消极应对和疏于担当导致的“一刀切”“面子工程”等形式主义。同时,也要建立并完善在因地制宜基础上的精准考评考核机制,通过科学政绩考核的积极督促倒逼效应,纠正扭曲的政绩观、发展观,厚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干事氛围,确保环保治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汇聚更强大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范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