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做怕担当不作为的“鸵鸟”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张学迁
在舆论监督无处不在的当下,积极面对、正确应对舆论监督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和基本功。然而,有的领导干部面对舆论监督仍然采取“鸵鸟心态”,种种旁若无人、自欺欺人的“表演”让人大跌眼镜。近日某地一河务局局长面对前来调查“河道非法采砂”一事的记者,竟矢口否认自己的身份,言之凿凿“不是河务局的”,即便自己的名字和照片高居职工栏的榜首。
身为一局之长却闹出否认“自己是自己”的笑话,无疑是不敢面对、极力躲避“河道非法采砂”的舆论监督,拙劣演技被人一眼看穿,成为新的舆论焦点。如同鸵鸟一遇到危险便将头埋进沙堆,蒙蔽视线自以为安全一样,面对问题不敢于正视,面对舆论不积极回应,面对职责不勇于担当,企图“拖”得风平浪静,“挨”得万事大吉,如此“鸵鸟心态”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依然存在。
当前,正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存在一时疏漏也情理可容。出现了问题就要积极解决,有了矛盾就要全力化解,舆论监督更不是洪水猛兽。对问题矛盾不敢正视、对舆论监督漠视拒绝的 “鸵鸟心态”不仅是怕担当、不作为的表现,在当前如此舆论传播生态之下,更会让问题和矛盾更加激化,让舆情更加汹涌。
不做“鸵鸟”,首先要有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清醒。要明白手中权力是人民之所赋,领导干部做为人民的公仆,要自觉接受监督,要养成在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习惯。习近平同志曾撰文:“各级领导干部要欢迎舆论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通过运用舆论监督,改正缺点和错误,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不做“鸵鸟”,更要有“闻过则喜”的胸怀和担当。古谚云: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有些问题虽然棘手却是病症之所结,有些批评虽然刺耳却能治病救人,舆论监督的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往往更能促进问题合理、顺利解决。只为个人一时之面子荣辱、一己之政绩得失,对群众反应强烈问题捂着、掖着、盖着,是对党的事业的不负责,是对群众疾苦的漠然视之。
“为官避事平生耻,在位更须有担当”,问题当前,回应是最好的解释,回避是最大的掩饰。一种敢担当、勇作为的姿态首先传达出正视问题、回应质疑的积极信号,从而树立起党和政府公信力。担当大小,也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不做“鸵鸟”,也要掌握应对舆论监督的方法。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让舆论监督无处不在。领导干部思想上要适应新挑战、新常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要敢用、会用、善用各种新兴媒体。要注重提高沟通能力和表达技巧,面对舆论监督消除“畏惧”情绪、摒弃“应对”心态,做到主动发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让“权威声音”占领舆论高地,在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上发挥积极作用。
- 持之以恒纠“四风”2021-07-05
- “言论自由”不得作为诋毁英雄的“挡箭牌”2021-05-27
- 再遭“吐槽”,纠错岂能总“敷衍”2016-04-15
- “都开会去了”实为抵制舆论监督201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