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解“百姓问政”之困,需多刷“存在感”

2016-12-01 10:2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杨元戎

  在公路设卡违规收费、非法码头整治不力、违规给学生订购教辅材料、违规收取信息服务费、政务窗口服务质量差,湖北省黄冈市纪委日前就当地电视台《百姓问政》栏目收到的举报线索进行了暗访调查,并对104名责任人进行问责,其中县级干部28人,科级干部45人。(新华网 11月30日) 

  若不是黄冈市纪委对举报线索进行暗访调查,恐怕“百姓问政”又要成为“烂尾问政”。百姓问政,把衡量政府的尺子交给了老百姓,居庙堂之高的官员要面对江湖之远的“百姓考题”,要交上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非得下一番功夫不可。然而,在许多“百姓问政”之后,群众等到的不是问题的快速解决,而是各种敷衍和推脱,以致信任渐失。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关注群众的冷暖悲喜,解决群众身边的愁急烦难,“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是最政府部门的基本要求。“百姓问政”聚焦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种“热门”话题,反映出群众对掌握着大量民生服务资源和手段的政府部门给予厚望。而黄冈市相关部门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诉求,没有拿出积极的态度去处理,是典型的“不作为、慢作为”,反映出民生情怀和责任担当的缺失。纪委对相关责任的追责问责,也为那些仍旧心存侥幸的部门和干部敲响了警钟。 

  其实,如果我们对一些拖延不决的民生难题用心观察,可以看到或许处理措施可以来得更快一些,让群众的忧虑消除得更早一些。政府的目标是服务于民,但有些地方的行政理念比较滞后,仍以管理者角色定位,很多干部习惯了坐等上门、以我为主,与“群众为中心”的主动提供服务理念相去甚远。这要求进一步从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出发点,从体制上改变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扭曲观念,从机制上确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的行为导向,将服务的各项要求纳入行政法律制度之中,成为各级部门依法行政的核心理念和自觉遵循。 

  破解“百姓问政”难题,还需防止形式主义,避免说得多、做得少,表态多、落实少。不能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挤兑民生支出,干扰财政预算。还要克服疲软倾向,避免服务无能,有心无力。只有行政服务“永动”而不“空转”,认真对待群众诉求,努力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在回应群众期待中所刷“存在感”,如此才能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责任编辑:范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