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莫让农产品滞销成了“生理周期”

2016-05-26 17:0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4月下旬,关于徐闻菠萝滞销的消息流传开来,当地菠萝品种“巴厘”田头收购价曾跌至0.3-0.4元/斤,少数残次品甚至只有0.12元/斤,远低于成本价,严峻形势近20年来罕见。经过各方“救市”和市场调节,到5月初,徐闻菠萝的行情逐渐回暖。(2016年5月26日南方日报)

  “菠澜”已过,行情转暖,许多果农的心情也渐渐晴朗起来。

  事实上,类似“菠萝的海”徐闻的菠萝滞销情况,并非徐闻独有。在江南著名的柑橘之乡衢州、安徽“酥梨之都”砀山,今年都遇到了滞销问题。如今水果滞销成为了新常态。衢州的椪柑,原先每公斤能卖到2元,前些时跌价到四五毛钱,果农们面临着血本无归的困境,有些甚至挥泪砍树,发誓“再也不种”了。

  丰收年变成亏损年,丰收季成了哭晕季,这样的故事一直在上演,同样的剧情一直在各地重复,甚至成了水果销售的“生理周期”。

  不止是果农,菜农也是如此。以全国三大芹菜种植基地之一的西安市阎良区为例,遇到好年景,1公斤芹菜能卖到1.8元,菜农热情上来后,第二年必然扩大种植面积,价格又会跌落九成。因为芹菜价格太低,卖菜钱不够支付运费,一些菜农只好任由上好的无公害芹菜烂在地里。

  阎良的教训,山东一直在重复。遇到好年景时,山东省的保鲜大蒜价格每公斤批发价能达到到8块多,头年大蒜价格丰收,第二年必定“崩盘”,批发价格能降到上年的一成不到,有的蒜贩子干脆把上万斤大蒜全倒进土沟里去。

  各地屡屡出现的水果、蔬菜滞销说明,目前,虽然果农、菜农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意识,但他们的能力还不足以把握市场规律,看到今年种什么赚钱,就使劲扩大种植面积,跟风的结果使他们陷入了“好年景——跟风种——大丰收——滞销——伤农——好年景……”的怪圈,周而复始,始终走不出来。水果、蔬菜价格坐过山车,除了有果农、菜农盲目跟风的自身原因外,地方政府也有责任。比如,如何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如何引导农民在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上下功夫,等等。

  徐闻菠萝滞销虽然没有形成“生理周期”,却也值得警惕。比如今年的“菠澜”表面看来,是因为受到了此前寒潮的侵害,影响了口感,但缺乏市场引导、扎堆上市恐怕是造成滞销的主要原因。我们知道,像菠萝的生长周期为18个月,一年中多个时间段都有销售。如果提前对果农加强技术指导和市场引导,“错峰”上市,实现供需平衡,怕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由于缺少相应的引导,绝大多数果农只能是凭“经验”行事,去年同期怎么挣钱,我今年就赶着这个时间点来。去年4月中下旬销售得最好,我就算好时间催花。都想赶在4月中下旬上市,都想利用清明节前的“黄金市场”大赚一笔,扎堆上市,供需失衡,滞销是必然结果,这也正是“菠澜”背后必须重视的原因。

  事实上,作为我国菠萝生产的第一大县,徐闻在大力推广良种和调整优化菠萝的种植结构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如何让果农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效应,看到新品种美好的“钱景”,如何建立起通畅的销售渠道,如何改变因缺少灌溉设施靠天吃饭的现状,如何解决采后保鲜、冷链物流的技术难题……都是当地政府应该关注的重点、难点和方向。

  何况,徐闻的“传统”菠萝也不是一“传”不变的,现在的传统品种,也都是由引进的新品种变成“徐闻菠萝”的,但如果引进之后就坐吃老本,几十年不注入“活水”,有一天被别人抢去风头并非不可能的事。市场竞争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先进的种植技术,有叫得响的自主高端品牌,就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大,种植结构单一,总是没有新品种出现,被市场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这恐怕是当地也是其他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无法回避的问题。(文/宾语)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