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干部档案“美容”乱象源于问责作秀

2015-07-16 09:2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顽石 

  近日,网友爆料,榆林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高俊为了延长任期,改小了自己的档案年龄。今天(7月14)上午,西部网记者了解到,目前榆林市委组织部还在调查此事,调查结束后将公布调查结果。(714西部网) 

  干部档案造假,并不算是太新鲜的话题。如山西河津住建局局长薛新民数次年龄造假、山西临县女干部招工年龄造假等。干部履历作为反映干部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学识水平、工作实绩等内容的重要材料,是组织历史、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为有效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减少干部任用失察失误发挥了巨大作用。擅自涂改、篡改干部档案不仅将严重影响干部选拔的公平公正性,同时也将引发公众对干部选拔程序的广泛质疑,影响政府公信力。 

  根据2007年颁布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既有相关规定,为何一些干部却屡屡冒着风险为档案“整容”? 

    造假者铤而走险,目的是通过造假获取更大利益。对造假者宽容,对潜在造假者来说是一种变相的鼓励铤而走险。没被发现就赚了,即使被揪出,大不了就原地踏步,不会丢官帽更不会丢工作,让追责成为了作秀。 

  履历造假不是小事,涉及“人品”、“官品”。少数干部的造假行为,不仅败坏党风,危及诚信建设,而且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而遏制造假冲动,就需要让他们付出比所得更高的代价。只有让弄虚作假者得应有的到严惩,才能堵死“履历造假”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