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处暑:在时序流转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

2025-08-22 17:12:52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最后一缕夏暑的燥热被秋风悄悄稀释,处暑便踏着轻盈的脚步而来。这个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第十四的节气,不仅标注着自然时序的更迭,更藏着中国人与天地相和、与岁月相依的生活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光长河中沉淀的璀璨明珠。

  处暑,意为“出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古人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自然的微妙变化:鹰隼开始捕猎飞鸟,天地间的农作物褪去青涩走向成熟,草木则在秋露中渐生凉意。这“三候”的物候记载,不是简单的自然记录,而是古人以自然为镜、感知生命节律的生活哲学。他们懂得顺应天时——此时农事上要抓紧抢收秋收作物,防备“秋老虎”带来的干旱,也开始为冬麦播种做准备,“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的农谚,正是顺应自然、勤勉耕耘的生动写照。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至今仍在提醒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方能收获岁月的馈赠。

  处暑的习俗,是传统文化最鲜活的载体。在江南,人们有“处暑吃鸭”的讲究,鸭肉性凉,恰好应对初秋的燥气,一碗炖得酥烂的老鸭汤,盛满的是顺应时令的养生智慧;在北方,民间会举行“开渔节”,渔民们祭海祈福后扬帆出海,此时的海水温度适宜,鱼虾肥美,这既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也是对劳作丰收的期盼。更有文人墨客在此时登高望远,看层林渐染,感秋风送爽,留下“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的诗句,将节气的意境融入笔墨,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交相辉映。这些习俗不只是形式上的传承,更是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是“生活即文化”的生动诠释。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处暑的到来更像一记温柔的提醒。当我们被都市的喧嚣裹挟,不妨停下脚步,感受“一场秋雨一场凉”的诗意,体会“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踏实。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日常中的血脉——它教会我们在忙碌中保持对自然的敏感,在浮躁中坚守内心的宁静,在时序流转中懂得张弛有度。就像处暑既宣告着盛夏的结束,也预示着秋收的开始,人生亦有进退敛藏,顺应规律、沉淀自我,才能在岁月的耕耘中收获属于自己的饱满。

  从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如今“节气养生”“节气旅游”成为新风尚,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正在当代焕发。处暑所承载的,不仅是古人对自然的认知,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活智慧。让我们在这个节气里,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将这份与天地相和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节奏,在时序的更迭中,收获从容与丰盈。(文/张新栋)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