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处暑:在时光褶皱里,读懂生命的“收”与“放”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蝉鸣渐弱,荷香转淡,处暑的凉风悄然漫过街巷,将夏日的炽热卷入岁月的褶皱。这个被古人称为“暑气至此而止”的节气,既是一场气候的转折,更是一曲生命的变奏——在收与放、舍与得之间,藏着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暗含着应对人生起伏的生存智慧。
暑退秋凉,自然递送的“收心指南”。处暑时节,北方渐有新凉,南方虽“秋老虎”余威尚存,但早晚已能感受到丝丝凉意。这种由热转凉的过渡,正是大自然最精妙的调节机制。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鹰开始捕猎鸟类以备冬食,象征着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秩序重启;天地间肃杀之气渐起,草木凋零的序幕悄然拉开;而最令人欣喜的,是五谷丰登的时节终于到来。
这种变化提醒我们:世间万物皆有其时,不可强求,亦不可延误。正如农人把握农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生亦需顺应节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被焦虑裹挟,急于求成,却忘了“欲速则不达”的古训。处暑的清凉,恰似一声温柔的提醒:放慢脚步,聆听内心,方能在纷繁中守住本真。
秋实致美,万物演绎的“舍得哲学”。“禾乃登”,是处暑最动人的意象。田野间稻谷低垂,瓜果飘香,农人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收获,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辛勤劳作的回报。然而,真正的成熟,不仅在于果实的饱满,更在于根系的深扎与枝叶的收敛。
这正如人生的“处暑”阶段——当我们走过青春的炽热与拼搏的喧嚣,步入中年或事业的稳定期,更应学会沉淀。沉淀经验,沉淀情感,沉淀对生活的理解。处暑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应顺应“秋收”之气,调整作息,早睡早起,饮食清淡,以养肺润燥。这不仅是养生之道,更是生活智慧:懂得收敛锋芒,方能积蓄力量;学会感恩所得,才能心怀平和。
新凉万金,时代赋予的“转型契机”。处暑,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时间刻度,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如今,城市高楼林立,空调取代了蒲扇,许多人已不再关注节气的更替。但节气从未过时,它是我们与自然对话的密码,是文化记忆的载体。
当我们在都市中感受处暑的凉风,不妨停下脚步,品一杯清茶,读一首古诗,回味“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的意境。学校、社区可借此契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了解节气背后的天文、物候与农事知识。这不仅是对传统的传承,更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处暑,是夏的告别,也是秋的序章。它告诉我们:繁华落尽,方见真淳;喧嚣退去,始得安宁。在这个收获与收敛并存的时节,让我们学会在变化中守恒,在忙碌中静心,在丰收中感恩。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读懂处暑的深意——不是逃避炎热,而是迎接成熟;不是告别夏天,而是拥抱更加丰盈的人生。(文/陈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