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从立秋节气看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

2025-08-06 16:47:1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夏尽秋来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个气候变化加剧、生态问题凸显的时代,重新审视立秋节气的当代价值,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

 以“顺天应时”的农耕智慧校准发展节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古人观察到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此安排农事活动,形成了“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等数百条物候谚语。这种“观象授时”的智慧在当代依然闪光,浙江安吉的茶农根据立秋后昼夜温差加大的特点,适时调整采摘时间,既保证茶叶品质,又保护了茶树生长周期。内蒙古草原牧区严格执行“立秋转场”制度,让草场获得喘息之机。这启示我们,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建立“生态时钟”,在城市建设中保留通风廊道,在工业生产中设置季节性减排方案,让人文节奏与自然脉动同频共振。

 以“取用有度”的节制哲学重塑消费伦理。立秋时节的传统食俗充满生态意趣,北方“咬秋”啃食应季瓜果,南方“晒秋”贮藏丰收作物,江浙地区“贴秋膘”补充夏季消耗。这些习俗背后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可持续理念。反观当下,反季节果蔬的过度消费导致土壤退化,中秋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都与节气文化的本真价值背道而驰。成都蒲江的现代农业园区推行“节气订单”模式,消费者按自然周期预订农产品,减少中间环节损耗,苏州博物馆推出“可食用文创”,用秋梨膏、桂花糕等时令产品替代塑料纪念品。这些创新实践证明,传统节气文化能够为绿色消费提供伦理基础。

 以“慎终追远”的生命教育培植生态情感。立秋日的“秋社”祭祀蕴含着对土地的敬畏,《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立秋“禁中宰牲祀雨师”。这种仪式感塑造了“天地者,生之本也”的集体意识。当代生态保护同样需要情感纽带,陕西延安在立秋举办“认养古树”活动,让每棵百年果树都有守护人,杭州西溪湿地开展“二十四节气自然课堂”,孩子们通过观察立秋物候建立生态认知。当我们在城市公园设置“气观测点”,在社区开展“落叶艺术节”,就能让生态意识从知识转化为行动,从仪式升华为信仰。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从立秋节气管窥中华文明,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先人对自然的精准观测,更是“赞天地之化育”的生存艺术。当我们学会像古人那样倾听梧桐落叶的细语,感受五更凉风的暗示,便能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找到那份亘古不变的生存智慧——尊重规律,方得始终。(文/殷立军)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