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立秋:藏在诗词与民俗里的烟火人间

2025-08-06 16:46:4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立秋十日遍地金”,农谚里的直白,道尽了这个节气的分量。它不像立夏带着初醒的莽撞,也不似冬至裹着凛冽的决绝,而是像位从容的信使,携着“云天收夏色”的清旷,带着“木叶动秋声”的敏锐,在诗词的意境与民俗的烟火人间里,悄悄铺展开四季轮回的新篇章。

  一叶知秋:草木与人心的共鸣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古人对时序的感知总与草木相通。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写尽秋的清寂,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铺展秋的辽阔,而民间仪式更将这份诗意具象:周代西郊迎秋,天子着白衣祭秋神,呼应“万物成熟”的天道;宋代宫廷“梧桐报秋”,叶落时太史官唱“秋至”,让草木成为时光的信使。

  这些习俗藏着与诗词同源的敬畏——懂夏去秋来需收束,知热烈过后要沉淀。正如王维“空山新雨后”的静观,今人见叶落、感风凉时,心底仍会泛起与古人相通的悸动:时序流转,从不在喧嚣处,只在留心间。

 舌尖识秋:烟火里的时节密码

  “立秋啃秋瓜,不生秋痱子”,俗语里的智慧,恰如陆游“鲈肥菰脆调羹美”的食趣。老北京炖肉“贴秋膘”,用肥瘦相间的香暖补偿“苦夏”;江南“咬秋”选沙瓤西瓜,把盛夏甜意锁进齿间;湖南农家秋桌的茄子,软糯里带着柴火香,应和着范成大“紫茄白苋以为珍”的朴素。

  这哪里是果腹,分明是把节气嚼进嘴里。当反季果蔬填满超市货架,“秋来食秋味”的仪式感,便成了与传统对话的味觉密码——用舌尖记住时节,让身体跟着时序呼吸。

 晒秋着色:天地间的丰收诗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的诗句在南方山村化作“晒秋”的斑斓。婺源篁岭的晒架上,红辣椒、黄玉米、金稻谷从窗台漫到屋顶,活脱脱“赤橙黄绿”的诗画;湘西吊脚楼前,南瓜子垂在檐下,阳光漏下细碎光斑,恰似“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光影。

  这晾晒的是粮食,更是把大地馈赠铺成诗。农人们不懂“诗中有画”,却以丰收的热忱让农事有了美学温度,恰如白居易写“田家少闲月”的共情——每一缕色彩,都是对“耕耘必有获”的礼赞。

  从诗词“秋声”到民俗“秋味”,立秋从不是冰冷符号,而是中国人与天地共处的智慧。当我们拾起梧桐叶、尝口秋瓜甜,便与千年前写“秋气堪悲未必然”的唐人共鸣——最美的时序之约,从来在烟火与诗行的交汇处。(文/王鹏)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