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以匠心传承书写文化“两创”的山东答卷

2025-04-23 18:59:2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传统工艺是文明的印记。近年来,山东省以“山东手造”为支点,撬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杠杆,将老手艺锻造成时代“金名片”,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这一实践不仅彰显了齐鲁大地的文化自信,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守正创新:传统工艺的现代焕新

  “山东手造”的核心在于以创新激活传统。千百年来,齐鲁大地孕育了丰富的非遗技艺,如泰山桃木雕刻、龙山黑陶、鲁班榫卯等,这些技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如何让传统“活”起来?山东的答案是:在坚守中突破,在传承中创新。以济南“桥氏木作”为例,以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枕为原型,通过创新设计研发出十余种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如折叠式家具、便携摆件等,并申请八项专利,成功将古老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德州梁子黑陶则融合景泰蓝掐丝、漆画等工艺,推出金丝彩陶、硬刻陶等新品类,赋予黑陶艺术多元表达。这种“古艺焕新”的模式,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灵魂,又通过现代设计、科技赋能拓展了市场边界,让手造作品兼具古典韵味与时尚价值。

  产业赋能: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山东手造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产业体系的支撑。全省现有手工艺企业和经营业户120余万家,直接从业人员超350万人,2025年目标建成国内知名手造产业集聚区。政策扶持与市场驱动双轮并进,为手造产业注入活力。济南历城区税务局主动对接匠杺社等企业,量身定制税惠套餐,助力其木艺潮玩手办“鲁班锁”“镇河神兽”等产品走向全国,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章丘铁锅凭借“三万六千锤”的匠心锻造,成为迪拜世博会指定厨具,年出口额持续增长。这些案例都在向我们印证,手造产业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乡村振兴:手造技艺点亮富民之路

  在广袤乡村,“山东手造”成为撬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杠杆。各地通过“非遗工坊+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手造技艺转化为富民产业。潍坊杨家埠村依托木版年画和风筝制作,打造非遗特色村落,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艺术品销售2亿余元,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平阴县以玫瑰产业为抓手,开发花茶、护肤品等系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并借力国际玫瑰博览会推动产业全球化。政府通过培训技能、搭建销售平台、发展手造旅游线路等举措,让传统工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造血机”,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走向世界:齐鲁文化绽放国际舞台

  “山东手造”不仅是山东的名片,更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使者。扎染技艺传承人韩作云通过创新色彩与材质,将真丝扎染家纺用品出口至欧美,年销售额达300万元;福牌阿胶自1915年斩获巴拿马金奖后,持续拓展海外市场,覆盖30余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山东实施“手造进技工院校七项行动”,开设国际交流项目,推动技能人才“出海”,为手造技艺的全球传播奠定基础。这些实践表明,唯有以创新为内核、以文化为纽带,才能让传统工艺突破地域局限,在国际舞台讲好“山东故事”。

  从非遗工坊的薪火相传,到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从乡村田野的技艺新生,到国际市场的破圈出海;“山东手造”以匠心为笔、以创新为墨,绘就了一幅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未来,随着数字化赋能、政策深化及人才培育的持续推进,山东手造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鲜活的形式,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不竭动力,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文/冯晓琳)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