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转发医生拒诊是有益尝试
一则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主任马瑞雪发布的微博近日被大量转发,其中的声明“我的科室将不再为该女子的孩子提供继续治疗,直到此事得到合理、公正和满意的解决”更引起关注和争议。(8月30日 新华网)
对于这样一则微博,网上的争议之声不断。有人认为医生拒诊没有理由,等于排斥了患者的权利,与医院公益属性不相符合。有人则认为,医患矛盾已形成,医生拒绝后续治疗,也是缓解双方之间矛盾的方式,值得理解。就笔者来看,抛开事件的正确与否,微博转发医生拒诊事件,其实是减少医患隔阂的有益尝试。
现实中,之所以医患之间冲突不断,纠纷频现,关键还是在于医疗体制中的弊病难以克服。不管是医疗资源的短缺,还是医疗信息的不透明,抑或是医患之间信任程度的弱化,都会导致医患之间纠纷的增多。而且,医患纠纷新闻一旦曝出,往往都已经“既成事实”,矛盾已经成为死结,公众舆论的围观,更是让矛盾更加僵化。如此之下,很多网民的声音也缺乏理性,海浪般的谩骂斥责之声遍及网络角落,医患纠纷被不断放大,真相也在以讹传讹中渐渐迷失方向。
通常情况下,如果在发生矛盾纠纷后,再启动相关调查程序,不管是患者、家属甚至一些旁观者,都抱有怀疑态度。更为严重的是,借助于舆论围观的力量,很多患者家属还从事“医闹”行为,严重损害了医院秩序,让医患纠纷陷入到冰点。因此,处理手段的“滞后”特征,无法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甚至可能让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不断累加。
从这个角度而言,马瑞雪主任将自己的心事发到微博上,其实是缓解医患矛盾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这起医患对立事件中,还没有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微博信息被大量转发,公众自然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事件真相。对于旁观者而言,孰对孰错,自然心知肚明,医生及时采取“回避”姿态,避免事件的升级,也是一种不错的“迂回战术”。毕竟,“丑话说在前头”,不管事件后续情况如何,公众已然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会再因为各种声音而陷入到偏执之中。
说到底,医患矛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阵痛,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化解。医患纠纷一旦发生,裹挟着各种情绪,事件的处理往往剑走偏锋,很难步入正轨。因此,利用微博及时公布事件真相,从源头上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其实是给医患纠纷的潜在发生设置了“过滤网”,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尝试手段。(刘建国)
- 盐通铁路开启苏北高铁新时代2020-10-29
- 列车上救人,是医者仁心人间大爱2020-09-28
- “乡村医生烧毁50万欠条”不只是医德高尚2017-03-16
- “医生累倒频发”是拿病人生命开玩笑2017-03-01
- “走廊医生”被解聘,谁该反思2014-05-08
- 谁把“走廊医生”推进了罗生门2014-02-21
- 鹰爸应该请个心理医生2013-09-03
- 为什么人们愿意相信医生乱收费201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