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草根 > 正文

关注重庆摔婴案应少些猎奇心态

2013-12-13 11:11:0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十岁小女孩究竟为什么对一个并不熟悉的男童施暴,人们至今没有找到答案。女孩父亲日前接受采访时,否认此前有关经常打骂女儿的报道。女孩父亲说,事发前并未发现孩子有任何异常,事后稍微有一点异常的是,孩子并未有其想象中的很忐忑等剧烈的情绪波动,反而表现得很平静,并正常地读书、写字。(12月12日《京华时报》)

  此前,人们曾根据媒体报道的那句“女孩曾长期遭父亲打骂”推断,女孩的异常可能与家庭教育有关。如今女孩父亲对家庭暴力的否定,再次使得女孩的行为动机变得离奇起来。而女孩在事后所表现出来的超常平静,更是加剧了人们的疑惑。只是,越是有违常理,越发让人难以真正揣摩女孩真实的动机。

  关于孩子的动机推断,如果女孩父亲对于孩子经常遭遇打骂的否定属实,那么,“孩子此前曾遭遇过车祸,并脑部受过伤”的消息是事实,据心理医生的初步推断,则孩子的怪异举动就有可能与脑部病变有关。不过,在未有明确的心理评估之前,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一件发生在两个孩子之间的离奇事件,施暴方的初衷在案件一开始就成为舆论的最大关切。这种心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且不说,猎奇心理是人性使然,找出施暴的真正动机,既是为了挽救孩子自己,也是对社会负责,更是对孩子教育的一种反面提醒。但是,在权威的心理评估和司法机关的调查未出来前,舆论过多的追问究竟为何,对目前的当事双方来说,都未必有好处。

  客观而言,事发后女孩父亲,一边让孩子处于保护状态,一边卖车、卖房为原原筹款,并承认“养不教父之过”“所有的责任不在孩子,在自己身上”,希望对方通过司法渠道解决此事的做法,并非不可接受。只不过,因为事关社会教育问题和女孩的未来,除了孩子父亲应该承担教育责任和民事责任,女孩的下一步教育和心理干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

  对司法机关而言,虽然女孩未达到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不予刑事立案,但基于案件的复杂和影响程度,追踪事件的具体真相,并对女孩作出心理评估,以决定该对女孩作出何种心理干预和教育,不能缺席。

  就目前事件的发展态势来看,有两点必须明确:女孩父亲有义务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并让孩子接受司法机关的心理评估;原原的救助,在当事双方未达成赔偿协定之前,相关部门当予以保障。对于舆论而言,则不妨剔除单纯的猎奇心态,冷静等待:正因为这起案件背后,存在着太多的匪夷所思之处,我们更需要多一点的耐心,让司法机关和专业机构介入,尽可能还原一个女孩的内心世界,并最大程度上接近“真相”。(朱昌俊)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