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筑牢黄河生态新屏障,绘就齐鲁发展新画卷

2025-11-07 10:13:32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黄河宁,天下平”。近年来,山东作为黄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机遇。山东正以系统思维、创新实践,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山东方案”,为新时代“黄河故事”注入齐鲁智慧。

 生态筑基,守护母亲河的绿色底线。黄河安澜,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期盼;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基础。山东以“守护生命线”的责任感,构建起全流域、全要素、全链条的生态保护体系,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科技赋能,筑牢安全防线。 在梁山黄河工程管理一线,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远程会商系统等智能设备已成为标配。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和雄商高铁补救措施工程的推进,更让沿黄两岸形成集防洪保障、抢险交通、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现代化堤防体系,为黄河安澜提供坚实保障;制度创新,破解治理难题。 面对跨区域生态保护难题,山东与河南签署黄河流域首个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黄河干流刘庄国控断面水质为考核标准,通过“水质基本补偿+水质变化补偿”双轨机制,将上下游生态责任牢牢绑定。这一“生态对赌”经验已在全国推广,形成“鲁豫模式”引领下的沿黄省区生态保护共同体。

 产业转型,激活绿色发展的新动能。高质量发展,既要生态“高颜值”,更要经济“高质量”。山东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与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一港四园、多点支撑”格局,现代医药港新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超160亿元,新增规上企业9家、达到142家,成为全国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新枝竞繁茂”。 山东依托风能、太阳能资源优势,布局新能源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成投运。物流枢纽“通道变经济带”。 济宁以“瓦日铁路-京杭大运河”集装箱铁水联运线路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为契机,加速构建“一轴六园”临港产业格局。

 文化赋能,赓续黄河文明的千年文脉。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山东作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深挖文化内涵,创新表达方式,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保护传承,筑牢文化根基。 山东编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构建“一核两带三极四区”总体格局,推进南旺分水枢纽等58个重点项目。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加速推进,沿黄9市打造出一批特色文化地标。在文物保护方面,曲阜“三孔”、泰山古建筑群等世界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东营黄河文化馆等新型文化空间相继落成,让文物“活起来”、文化“传下去”。创新表达,讲好黄河故事。 山东创作推出《梦圆黄河滩》《竹竿巷》等一批文艺精品,其中《山东梆子腔》获群星奖,《岁月》摘得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定期举办的水浒文化旅游节、黄河运河两河非遗大会、黄河大集等活动,吸引游客超千万人次。借助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平台,山东向世界展示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让“黄河故事”成为连接中外文明的桥梁。

  从生态屏障的筑牢到产业转型的突破,从文化传承的创新到区域协同的深化,山东以系统思维、创新实践,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站在新的起点,山东将继续以“走在前、挑大梁”的担当,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让齐鲁大地在新时代“黄河故事”中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文/徐伟)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