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注入正能量

2019-10-31 09:52:00 来源:广州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为了有效遏制农村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1个部门,近期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对文明乡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指导意见提出,争取通过3到5年的努力,文明乡风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基本健全,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乡村是否振兴,要看乡风好不好,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满足其精神需求。如今农村,陆续走上小康之路,农民“住上好房子”的愿望基本实现,但在遏制农村陈规陋习、树文明乡风方面,依然前路漫漫。

  比如,厚葬不厚养。孝道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但在农村,或多或少存在履行孝道义务不尽心尽力、不用心用力问题,“生前不孝、死后瞎闹”现象还有一定的市场。比如,看金不看情。“来而不往非礼也”,正常人情往来被道德绑架,随份子、拼彩礼等现象在农村仍然存在,“人情宴”变成“人情债”,令一些农村家庭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时有发生。比如,重奢不重俭。如今,一些人腰包鼓了,在婚丧嫁娶中喜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

  农民腰包鼓了,日子好了,乡风也要文明起来,这才是新农村应有的样子。同时,文明乡风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与后劲,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离不开文明乡风的引领与护航。在这个意义上说,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重大的现实关怀。说时容易做时难,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绝非一日之功,要一以贯之、锲而不舍,要成风化人、久久为功,要把握好几组重要关系。

  堵与疏,巧妙运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农村陈规陋习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化、不断固化的过程,有一定的反复性、顽固性。因此,在治理过程中,要注意疏堵结合。急于求成,搞“一刀切”“一阵风”,有时候适得其反。不久前,山西某地出现“最严村规”,规定“不允许过满月、一周岁生日、六十岁生日”等,引发社会热议,最终不得不中止执行。疏,首先要启智,让农民群众明白陈规陋习之害;然后是导,让农民群众逐渐移风易俗。

  奖与惩,有机结合。在移风易俗过程中,传统路径偏重于惩,对违反者进行惩戒。如上述提到的“最严村规”就出现了“道德银行的星级积分给予降级,贫困生、转学、上户等手续不予办理”等惩戒措施。罚是底线思维,奖是激励机制,在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不妨从正面着手,多用以奖代罚手段,让有德者有得,效果也许更佳。

  管与服,双管齐下。推进移风易俗,要“管”“服”结合,让管理带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为了帮助农村破除红白喜事中的大操大办陋习,有地方推广“流动酒店”服务——由“流动酒店”承办宴席,既满足了农村实际需求,又帮助农民节约了开支,带动形成节俭办宴的良好风气,这就是以服务促管理的典型例子。

  点与面,同时兼顾。俗话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推进移风易俗,要抓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党员干部带头反对陋习、厉行节约、抵制浪费,以点带面,带动农民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养成文明习惯。

  农民群众是文明乡风建设的主角,推进移风易俗,一定要让农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而调动起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唯其如此,政策才能够落得下去、推得开来、取得成效。

  (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

责任编辑:张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