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规范行政权力,把钱花在刀刃上

2019-01-22 10:56:00 来源:工人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据央广1月20日报道,日前,住建部通报了甘肃省兰州市唯一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榆中县投资6200万元,举债建仿古城门、大型雕塑的问题。此时距相关项目落成揭幕尚不足1个月。一同被通报的,还有陕西省韩城市西禹高速韩城出入口景观提升工程,这一工程被指刻意追求“鲤鱼跃龙门”的形象效果,建设超大体量的假山跌瀑等。

  此前,媒体曝光过不少地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问题。如今,贫困地区竟也“打肿脸充胖子”,事件更加令人关注。在贫困县榆中,6200万元相当于该县全年主要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如此大手笔未能优先用于民生改善,却只是添置了几件美丽“摆设”和“样子货”,显然是一种乱花钱行为。

  政府部门能否真正能把钱用在刀刃上,见证着其管理和治理水平,更影响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幸福指数。无论是贫困地区,还是“不差钱”的地区,都必须管好政府的“钱袋子”,遏制乱花钱的冲动。

  虚构需求,无需却买;只买贵的,不选对的;突击花钱、寅吃卯粮;主次颠倒、避重就轻,等等,政府部门乱花钱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其背后则有着复杂的原因与动机。有的是为争取光鲜政绩,比之于把钱直接以各种形式补贴民生,上项目、建工程的政绩无疑更为光鲜、“好看”;有的是为了在审计中制造财政收支平衡的假象,既不想让肥水流入外人田,也避免未来拨款的锐减;个别地方政府乱花钱背后还有着权力寻租的魅影,“不按常理出牌”是为了获取不当利益。

  遏制政府乱花钱冲动,要坚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实需求相吻合、相适应”这一原则和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而动,把握好尺度。对于财政收入不宽裕的地方,更要勒紧裤带过日子,把钱用于满足现阶段百姓最现实、最迫切的刚需上。

  政府是不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不能由当事人自说自话。加大对政府花钱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力度,让账本上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有理有据,首先,要进一步严肃纪律。比如八项规定和去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就对乱花钱行为做出了相应定性和处罚规定。要严肃追责制度和机制,不能满足于只将相关项目和工程“一停了之”,不能通报批评相关部门和人员、要求其立即整改后便没了下文。

  其次,要进一步推进预算制度改革,通过多种手段规范预算审议、批准和执行监督过程,通过公开论证、吸纳民意等途径提升预算透明公开程度,通过探索多部门联动监督、预算联网监督等方式,加强对财政支出的事前审批和事中使用监督,进一步压缩政府花钱随心所欲的空间。

  此外,要从源头上扭转畸形的政绩观,完善优化官员政绩评价制度。当“重面子、轻里子”的“形象工程”不再是光鲜政绩,不再是升官进爵的垫脚石,而是公认的败家行为,甚至成为隐形腐败的曝光线索,政府部门乱花钱冲动才有望得到有效遏制,对花出去的每一分钱才能有所敬畏,也有望倒逼相关行政权力的行使更加科学、高效。

  某种角度看,时下对权力监督的重要一环,即是在花钱问题上的监督。从“崽花爷钱不心疼”,到“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政府部门要想当好这个“掌柜”和“管家”,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更离不开相关改革的有序推进与落实。时下正值各地召开地方两会之时,一些地方政府的预算报告中,增加了“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的表述,期待更多地方能有这样的认识和行动,让政府的每一笔支出均置于监督之下,将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投向群众急需的民生领域,从而为广大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