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功利化叫停涿鹿教改的内在逻辑
原标题:教育功利化叫停涿鹿教改的内在逻辑
作者:梁鑫 来源:中国青年报
河北涿鹿“三疑三探”的教学改革,在质疑声中进行了两年多,最终以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郝金伦辞职的方式结束。因为有部分家长反对“三疑三探”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甚至要求恢复到“满堂灌、题海战术、考试排名”等传统模式上去,当地政府根据“民意”将改革全面叫停。人们能从这场改革被叫停的事件中读出一个逻辑:教育的功利化。当然,教育功利化不是教育改革艰难的唯一原因,但这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大障碍,而且可能会将教育带进死胡同。
想起一个古老的段子,讲的是有人问一个放羊的小孩:长大了干啥?放羊。放羊干啥?卖钱。卖完钱干吗?娶媳妇。娶媳妇干啥?生小孩。生小孩干啥,放羊。当下一个可怕的问题就是,众多家长眼中,教育现在几乎也陷入了这样的循环和怪圈:让孩子上所好学校——找份好工作——找个好对象——生孩子,然后,孩子的孩子再上好学校。
教育陷入了这个怪圈之后,教育的初衷和本意完全被忽略。教育首先的目的是使人成之为人,成为人格健全、身体健康的人。在此基础上,固守良知,探索真理,寻求真善美。追求“好学校”固然没错,但他们眼中的好学校,就是能考上好中学、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的学校。而他们眼中的好工作就是能多挣钱、挣大钱的工作。因此要满堂灌,要搞题海战术,搞什么“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简直是不务正业。即便需要这些,那也等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之后再说。他们只顾眼前,不顾将来。他们会解释说,眼前如果都没有了,哪还有什么将来。
郝金伦正是被这样的想法包围着,因此感觉改革的尝试是“孤军深入,知己甚少”。教育要承担的东西太多,要改变命运,要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并最终体现在“分数”上,落实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上。于是,在实际操作中,一切在实践中不利于分数提高的教育教学改革都会受到家长、乃至于社会的质疑。这既是教育功利化的表现,也是教育功利化的理由,并形成一个看上去理由充足的循环自证。
- 先锋亮旗 立德树人显担当2022-09-01
- 构筑疫情防控严密屏障 为中小学开学护航2020-04-13
- 孩子在家上网课 也要防沉迷2020-03-16
- “公”“民”同招,民办学校如何从“选好学生”到“教好学生”2020-03-13
- 切实办好网上思政课2020-03-12
- 上网课也要补上“防骗课”2020-03-10
- 灾难启示我们:远离陋习,文明生存徐婷 徐云飞2020-02-14
- “清北牌中小学教师”不能成噱头2020-01-10
- 规范高校人才流动应以“治”代“管”2019-12-23
- 识繁用简,不必弃简从繁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