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暴雨模式中该怎样接受采访

2016-07-21 10:38: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连着两天几十个小时,北京的雨下个不停。7月20日,雨势继续加大,累计已经到了暴雨的量级,预报说有些地区还有大暴雨。中午时分,朋友圈有人说航班延误,已在机场等了两个多小时,还没有消息;也有人晒出了一些暴雨的照片。于是,我打开电视机,想看一看有关暴雨的播报,了解一下汛情究竟对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出行带来哪些影响。

  恰好,凤凰卫视正在连线派往机场的记者,记者已经请到一位机场方面的人员进行采访。记者请受访人介绍情况,受访人一开始就说这场雨如何大,下了几十个小时,雨量超过70毫米,达到暴雨的量级了。记者接着追问大雨带来的影响,受访人就说如何采取了应急机制,加派人员,加强值守。直到记者直接问会不会有更多的航班晚点,受访人迟疑一番,才承认可能会有更多规模的延误。

  看着这样的直播,作为观众的我着实有些起急。在暴雨模式下,记者采访也好,代观众提问也好,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你不是气象局,天气情况他们说得更清楚;这也不是对你的应急工作进行表扬报道,尽管工作确实不易;眼下观众最关心的是汛情对出行的影响——会不会有更多的航班延误,该不该去机场等飞机起飞。

  而受访者之所以答非所问,或许有两种情况,一是确实不了解采访者和受众的心理,不知道对方到底想了解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受访者应该通过学习尽快调整和改变,否则不适宜代表单位接受采访;二是真不了解受影响的情况,或是不愿意把这方面情况告知公众。这可能是个人的问题,准备不够充分;也可能是单位的问题,不愿意让公众了解更多情况。

  遇有类似因特殊天气原因造成的不利影响,公共部门除了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延误外,就是让公众及时了解实情。即使不得不延误或取消航班,也应该及时沟通解释,以减少误解和误判。面向摄像机镜头、接受媒体采访,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沟通形式。涉及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部门学会面对媒体,在有限时间内回答公众最为关切的问题,是做好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潘璠)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