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张田勘:纳什走了,情商和智商还会博弈下去

2015-05-26 16:0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5月24日,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主人公的原型、199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遭遇车祸去世,终年86岁。

  纳什的谢幕如同其人生一样,既令人惊讶,又让人感到意外,甚至充分体现了命运的无常。不过,纳什的离去也如同他完善的博弈论一样,会让人生的博弈继续下去,尤其是情商与智商的博弈。因为,这将可能解释在一种美好的成功的人生中,情商和智商究竟会扮演什么样和多大的角色。

  纳什的人生既精彩,也苦涩。他因非合作博弈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作为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人生必然坎坷。纳什是凭借其硕士指导教师杜芬(R.J. Duffin)的“这人是个天才”的一句话推荐才被哈佛大学接纳为博士候选人的。但因种种原因,纳什最后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在凭着高智商被录取为博士候选人后,纳什的低情商就显露无遗,或者说,以前的低情商便变本加厉地表现出来。

  纳什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偏执、自傲,自视为天才、比别人都高明,并对他所看不上的人或不如他的人不屑一顾。这一切也源于其自小就养成的性格。纳什从小就不合群,性格孤僻,反复无常,对权威不尊重。这也造成了在中小学时,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他;到了青年时代,纳什也由于孤僻、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和拙于社交,常常成为人们嘲弄和取笑的对象—同学们认为他是个社交能力极差、孤僻、怪异、有距离感的人。

  到了攻读博士和工作阶段,纳什的这一切性格缺限变得更加严重。在纳什看来,一个天才需要靠自己的超常才能或智商获得学界的认可,而在这一点上,他优于其他人。为了获得数学界的承认,纳什也做出种种未必是高智商但肯定是低情商的事。例如,为了获得1959年的博谢奖(美国数学学会每五年颁发一次的奖,声誉仅次于顶尖的菲尔兹奖),纳什先把一篇数学论文寄给瑞典的《数学学报》,编辑部审定并给他寄出采用通知后,他却撤回了论文,后来又把该论发表在《美国数学杂志》秋季号上。

  其原因可能是,只有在美国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才有资格参加博谢奖评选,所以,纳什宁愿得罪《数学学报》编辑部。但是,纳什最终并未获得博谢奖。同样,在凭借高智商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师教职后,纳什也是恃才傲物,认为数学系只有“控制论之父”维纳可以与他相比,还认为维纳不过是过时的天才。

  显然,纳什的这种低情商和高智商是不会受到同事欢迎和认可的,再加上自视甚高却得不到承认,纳什在30岁开始精神失常并患上精神分裂症。接下来,按照这类病人的一般规律和出路,将终老和死于精神病院。

  但是,纳什周围的健全和高情商人群尤其是亲人,弥补了他的低情商缺陷并帮助他走出低谷。其中,他的妻子、母亲和妹妹奉献了极大的努力、精力和情感,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和帮助他,让他活得更像一个健全人。1959年2月,纳什因不能正常工作,麻省理工学院解除他的教职,在持续照料需要治疗的纳什和同时要抚养他们的儿子强尼(Johnny)时,纳什的妻子艾里西亚不堪重负,于1962与他离婚。接下来,是母亲和妹妹照顾纳什。母亲照料纳什7年后于1969年去世。之后,妹妹继续照顾纳什,但显然,妹妹不是母亲,不可能那么有耐心,纳什与妹妹的关系变得紧张。1970年,在纳什走投无路之时,前妻艾里西亚重新收留了他,但他们的生活极其拮据,要靠社会救济金维生。艾里西亚以妻子的身份照顾了纳什几十年,在他们离婚38年后于2001年再婚。

  没有亲人们无微不至的照料,纳什不可能活到获得诺贝尔奖;没有同事们说服诺贝尔奖委员会—他们曾担心把诺贝尔奖颁发给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引发难以预料的结果,纳什也不会获得诺贝尔奖。凡此种种都说明,亲人和同事的正常或高情商帮助和弥补了纳什的低情商。

  当初,诺贝尔奖委员会担心纳什的精神状况,所以并未安排纳什致辞。但是,电影《美丽心灵》虚构了纳什在1994年诺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我一直以来都坚信数字,不管是方程还是逻辑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是在如此追求了一生后,我问自己:“逻辑到底是什么?谁决定缘由?”我的探索让我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最后到了妄想症,就这样来回走了一趟。在事业上我有了重大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有在这种神秘的爱情方程中,才能找到逻辑或缘由。今晚我能站在这儿全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谢谢你!”

  这个结果,可能是人们所希望的情商与智商博弈的理想结果吧。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