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董碧辉:“遴选百人冲击诺奖” 别光盯着诺奖

2013-11-01 15:26:00 来源:钱江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诺奖对国人来说,一度是高挂在枝头上的葡萄,看得见摸不着,这样的日子过得久了,难免有点酸溜溜的心态。幸好莫言摸到了诺奖的奖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人的焦虑情绪。可是诺贝尔文学奖毕竟属于软实力,啥时候才能摸到诺贝尔科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等硬门槛呢?哪怕嘴上不说,可咱们心里一直惦记着。

  能得诺贝尔奖的不是天才,至少也是人才吧。对人才必须得扶持。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近日正式发布。据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该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这一说法引发网友质疑:诺贝尔奖是可以冲击出来的吗?

  科研工作需要国家扶持,科研人才值得重金扶持。但是搞科研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不是为了得诺贝尔奖吧?而是为了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是文明不断突破自身局限的推动力。我们仰望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不是因为他们拿到了数十万美元的诺贝尔奖金,而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给人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诺贝尔奖不是想冲就能冲出来的。功到自然成,只要一头扎在科研里,真的做出了举世震惊的科研成果,诺贝尔奖自然会找上门来。想当年莫言一篇篇写出自己的小说的时候,可不会想这一部有可能会为自己获诺贝尔奖加多少分吧?要是有一个作家真是只冲着诺贝尔奖去写作的,估计诺奖很难跟他结缘。我想“万人计划”的初衷也绝不是只奔着诺奖而去,只不过看到诺贝尔奖这四个字,很多人就被触到了身上的兴奋点而已。“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认为,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的,希望社会对基础科学研究不要过于急功近利。这才是踏实认真的科研态度。

  说到诺奖,难免又回到那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毫无疑问,能得诺奖的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可是为何中国出不了大师?有句话说得好,要有天才,先得有培育天才的土壤。对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支持计划,可以理解为土壤之一,毕竟再好的科研人才,没有好的科研环境,没有资金的支持,也难以做出大的成绩。可光凭这样就够了吗?昨天有一则报道说,中国科协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科研腐败如何治理?僵化的学术体制如何注入活力?甚至再看得长远一点,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培养而不是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这些都是需要好好翻一翻土,彻底深耕一下的领域。

  这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做好了,有了深厚的积淀之后,不需要去冲击,诺奖自然来。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