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不拘一格的山东创造

2014-05-29 11:06:00 来源:中国山东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走近山东创造”系列评论

  5月26日上午,“走近山东创造——全国网络媒体齐鲁行”采访活动在济南启动。活动历时6天,将深入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五个城市,对最具影响力的21个一线制造企业和产业园区进行采访报道。行程中的见闻,山东创造的不拘一格让我感受颇深,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从微观上看,是核心技术突破。近年来,为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作为农机行业龙头企业,福田雷沃重工一直把核心技术突破作为装备制造业跨越升级的“突破口”,致力于技术创新,公司每年都要拿出销售收入的5%用于技术研发,以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仅2006年至今,福田雷沃重工累计投入技术研发的资金达20亿元。福田雷沃重工也从一个销售收入不到2000万元的机械制造小车间,迅速成长为年销售收入突破226.4亿元、品牌价值达215.58亿元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主流机械装备制造企业。作为研发新型氟硅材料的重点企业,山东东岳集团在研制未来新能源利用的关键材料离子膜方面据世界领先地位。历经多年科研攻关,东岳集团100%国产化的全氟离子膜,在万吨级氯碱装置上一次通电成功,打破了美国、日本长期对该项技术的垄断,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氯碱离子膜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国家。与此同时,“东岳”完成的用于制造燃料电池核心材料磺酸树脂离子膜,年产500吨的生产装置已经建成投产,解决了氢燃料电池生产的重大瓶颈,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该技术和产业化共更能的国家。

  从宏观上看有两点,一是坚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全省共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92家,认定省级创新型企业58家。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汽车、橡胶、煤炭等领域建立了7家重点行业技术中心,形成对行业技术发展和成果转化的技术支撑平台。在全省重点企业集团中培植了20户体系完善、机制健全、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发展后劲足的重点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大企业集团技术创新的排头兵。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以重点企业为依托,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了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2011年,全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23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12个。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5家,获认定24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不断增加,总数达到111家,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达到22家,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从其终极目标——有利民生来看,更为显著。一方面体现在信息技术提升生活节奏。在山东,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手机用户;每天有超过3000万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手机用户通过手机发短信、看报。当短信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当人们可以用手机去看报、上网、消费,移动通信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13.5部,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移动电话186.4部。另一方面体现在缩短出行距离。青岛胶州湾大桥创下了众多中国和世界桥梁建筑的“第一”:大桥海上钻孔灌注桩数量为5127,居世界第一;自主研发的水下无封底套箱技术为世界首创;采用开发改进的大直径旋挖钻进施工,最大咱空直径达2.5米,最大孔深达80.7米,钻孔直径和钻孔深度均为或内海上桥梁之最。胶州湾大桥的建成通车,拉近了时空距离,从青岛主城区至黄岛区,路程缩短了近30公里,按照80公里/小时时速,通过大桥只需要20多分钟。胶州湾大桥及隧道的建成,让青岛主城区与各区市之间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最后我们也因为自主创新变得更加健康。随着生物和医药科技发展,我国自主研发的许多新药为人们解除病痛,为患者带来福音。2009年12月9日,“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正式落户山东。由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服务中心牵头,联合山东大学、省药科院、省医科院等6家单位共建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目前中心已构建了12个单元技术平台,培育了20家国家新药大平台产业化示范企业,启动了“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专项建设工程,系统整合济南、潍坊和烟台医药科技园区优势资源,构建山东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成为全国7个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之一,争取经费3亿多元,为培育壮大新医药产业奠定了基础。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东)基地省建设通过验收。“重组人白介素-Ⅱ”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拭目以待,山东省委、省政府围绕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着力建设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实施人才战略,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实现从“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的历史性变革。(文/李永军)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