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有不同声音,不应有漫天谣言
本报特约评论员 禾容易
近年来几乎国内发生的每次群体性冲突事件,多多少少都伴随着程度轻重和数量多少不一的谣言。但形式都是一样的——无中生有、维妙维肖。当然,结果也是一样的——官方灭谣、提供真相、个别制谣散谣者受到法律制裁。
此次发生在余杭中泰地区的聚集堵路打砸事件,同样遭遇各类“传神”谣言的困扰。昨天,杭州市公安局发布公告,对7名网上散布谣言的违法人员,依法作出行政拘留5至7天的处罚。
据警方通报,5月10日,网友“静水流深”发布称,“特警用防空盾、催泪瓦斯,如今已经有4个老百姓无辜死亡”。而网友“小灰灰”关于“警察就像火车站乱砍人的歹徒一样,见人就打,被扔下桥,把人电死,现场哭成一片”的谣言,则更显得具有维妙维肖的现场感。但警方11日傍晚的通报表明,整个事件“没有出现人员死亡”。
遗憾的是,这场博弈,表面看来,最后造谣者依法得到了处理,但实际上,由于谣言在第一时间难辨真假地快速传播所集聚的关注度、甚至受众先入为主的习惯思维,谣言对于这起事件所引发的负能量的推波助澜作用,却是显见的。很难说现场民众和围观者的暴戾情绪,与这些谣言的制造与传播没有直接关系。
以往许多案例证明,群体性冲突事件中的谣言,更多的是某些利益相关者唯恐世人不聚焦、放大悲情求关注是夸大事实真相、突破法律底线。
法律赋予了民众正当表达支持与反对的权利,但没有一条法律支持无中生有的谣言。秦火火事件以后,依然有网民不以为然,他们以身试法时,将自己幻化成了斗士状,却不知在真相面前,自己的“悲剧英雄”形象,不仅不被受众所理解与同情,反而因为其谣言搅局与障眼而遭遇唾弃与不屑。
真相是谣言的粉碎机。中泰事件谣言漫天飞,制谣造谣者应该在法治的底线墙前去面壁,反思自己,如何用合法的手段、责任的担当去寻求关注。毕竟,任何一个围观者,希望看到的是真相,而不是连同自己一起被谣言所伤。
- 养生谣言还会换多少“马甲”?2020-01-14
- 让谣言止于科学和权威2019-09-03
- 莫让小视频沦为谣言大本营2018-11-21
- 对长辈传播养生谣言要学会有话好好说2018-11-12
- 让老年人远离网络谣言2018-07-30
- “关怀式”谣言频出更像一场系统性闹剧2017-12-18
- 打击食品谣言要注重源头2017-06-22
- “不信谣”前提是“识别谣”2017-05-05
- 别让“舌尖上的谣言”先声夺人2017-04-19
- 打击“舌尖上的谣言”没有退路2017-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