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类节目为何由热变冷
自去年夏天河南卫视推出国内首档字词类节目《汉字英雄》开始,电视荧屏上便掀起了一股“字词热”,《成语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听写大会》等同类节目相继出现。
产生之初,这类节目口碑和收视均广受好评。它们帮现代人找回了失落于键盘间的汉字文化,为荧屏中的过度娱乐化吹来了一股清风。可如今这类节目的收视却大幅下滑。比如,《汉字英雄》由开播时全国同时段收视三甲,跌落到目前的20名外;《成语英雄》第一季曾帮河南卫视把同时段收视率提升40%,而第二季开始收视却始终在低位徘徊。
字词类节目收视由盛而衰,有人归因于节目边际效应递减,也有人分析是因为同类节目一哄而上,导致同质化竞争。其实,边际效应递减是任何领域都存在的规律;而同质化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可避免,是市场使然。究其实,这些都是外因,收视下滑的根子恐怕还在节目本身。一些字词类节目,连对字词释义的准确性都无法保证,又如何能要求观众买账?比如,在近日举办的两档字词类节目研讨会上,就有专家严肃地指出:“一些节目评委的知识积累与其知名度不成正比,其水平甚至不如选手”;“一些节目过于注重娱乐环节的设置,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挖掘”。这或许是个别现象,但却暴露出不少字词类节目的软肋——内功不足,节目质量不过关。
坦白地讲,以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为目的的字词类节目,做起来并不容易,要做好更难,可既然做了,就应该做出特色,做出水平。不以节目内容吸引观众,而以名人评委博取眼球,那是本末倒置。而若以文化之名行娱乐之实,那无异于挂羊头卖狗肉,最终也必将被观众抛弃。
传播是个双向的过程,传播者不顾受众需求的单向度传播,肯定会影响传播效果。目前的字词类节目,初衷都很好,但内容上显然没有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节目受欢迎,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仅靠娱乐来赚取关注,不可能成为长久之计。只有不断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才能避免节目的边际效应递减;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独辟蹊径,才能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韩业庭)
- 女性逆行,尊重比赞美更重要2020-02-19
- 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父母错了吗?2019-02-22
- 给少儿节目浸润点文化底色2019-02-21
- 文化综艺仍需挖掘行业原创力2018-11-19
- 体育综艺重在竞技性而非娱乐性2018-11-14
- 观众需要更多原创电视新物种2018-10-23
- 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2018-09-07
- 以儿童为本,少儿节目才能实现价值引领2018-08-09
- 病态生长,网络综艺只能外强中干2018-04-18
- 整治“恶搞视频”须疏堵并举201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