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遵循市场规律180万津贴才能请动学者

2014-03-06 17:58:00 来源:郑州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在教育部和贵州省支持下,贵州大学开出了每引进一个长江学者给予120万元年津贴,一个院士给予180万元的优厚条件,还提供科研平台和经费,但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都没有一个人报名。”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说,“西部对高端人才很饥渴!”(3月5日新华网)

  津贴120万,180万,招不来一个好学者。看似违反“经济人”常识的招聘现象,透露的是高端人才对事业平台、工作氛围的关注。就目前而言,东部院校与西部院校的差距,不仅仅存在于待遇方面。无论是创业机会,还是事业平台,西部院校在这些方面的建设均明显滞后。故而,尽管西部院校开出的百万津贴十分诱人,但对这些已步入专家领域的高端人才而言,已然不是最具吸引力的因素。从事学术研究一辈子,这些人最期待的事情莫过于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学术兴趣做出成绩,做出影响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高端人才去西部院校工作,就不能做出成绩,只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才的流动趋势已从过去响应行政指令号召,转化为根据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把希望寄托于高级人才适应周围环境,以较高的道德自觉奉献价值,已难成为现实。一则,行政指令号召所带来的狂热效应已经褪去,个人英雄式的创举已成为历史。二则,市场配置人才已经在传统机制上撕开了一道大口,人才与机构的关系已被颠覆,对高端人才而言,花时间去改变环境,还不如重新选个好环境。

  郑强代表说吸引不来人才,其实还是说得好听了。现实情况,留住人才的问题也已积重难返。早前,教育部曾经下文,要求东部高校不得到中西部高校挖人才,并禁止东部高校不要档案、户口等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但这毕竟只是治标之策。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而言,人才也是资源,它遵循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规律。行政性的禁止,难以扭转西部人才缺失的颓势。

  厘清了此,当明白百万津贴招聘高端人才的误区所在。对西部院校而言,更务实的做法,当是努力推动其事业平台的发展,让高端人才有用武之地。当然,这需要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使西部地区产生造血功能,培养一批本土人才。也需要西部院校自己抢抓市场化机遇。比如贵州省贵安新区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八个国家级新区,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均设于此,这无疑会带来一大批人才的入驻,对当地高校而言,无疑是一个发展产学研的利好消息。现在的问题是,相关部门能否借此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这些人才排除制度性障碍,从而留住先到的一批“千里马”,以人尽其用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才。唯有如此,在待遇与制度环境上双向发力,及早树立市场意识,才有机会打破留不住人才、招不来人才的尴尬困境。(杨兴东)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