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别让滥发津贴成为“圈子共享”利益输送

2016-08-18 15:28:00 来源:荆楚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昨日,襄阳市纪委通报一批典型案例,11名干部因违规发放津补贴受到党纪处分。(8月17日荆楚网)

  俗话说“劳有所盼、劳有所获、劳有所得”。按理,享受正常福利是每位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在遵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发放津补贴或福利本无可厚非。然而,近年来一些单位部门和党员领导干部,为了一己私利,突破纪律底线,以出差等形式,钻空子、玩猫腻,违规发放各类津补贴、福利不乏存在。笔者以为,滥发津贴其实质是对公共利益的一种侵占,是一种不劳而获的“分肥”,是一种亚腐败行为。它不但助长了不正之风肆虐,而且损害社会的公平性,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千万别让滥发津贴成为“圈子共享”利益输送。

  何为津贴?它是指对劳动者在特殊条件下的额外劳动消耗或额外费用支出给予补偿的一种工资形式。不难发现,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用公款滥发津补贴或福利的问题有所收敛,但远未禁绝。每逢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点,此类问题仍易发、多发。虽然一些部分领导干部明知违规“腐利”不能有,给下属或自己发放各类津贴福利,明显超出规定范围,但自以为“人手有份”也就毫无大碍。未曾想,违规发放津补贴的资金主要来自预算外收入,扰乱了正常的财政预算秩序,助长了不正之风,同时给个别官员的贪污腐败创造了条件。

  毋庸讳言,报道中的11起违规发放福利、津补贴的问题,既折射出一些地方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纪律规矩意识淡薄,同时也暴露出部分单位财经制度、财经纪律形同虚设。试想,如果能做好规范权力,将权力约束起来。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基层单位的财经制度建设的同时,对各类违规违纪行为露头就打,又何来的在反“四风”的高压态势下,出现权力变现的表现?何来权力寻租、可以暗箱操作空间?这实则是给各级监督部门以警示,如何以强有力的警戒措施震慑干部,让广大领导干部自觉地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打蛇打七寸。滥发津贴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一些地方治理违规发放津贴补贴效果不理想,没有抓住问题根本。从表面看滥发津贴是集体内人人参与,人人得利,但实际上,违规违纪的的源头仍然是在掌握了主要权力的领导身上,如果单位领导不批准、不同意,规定标准以外的津贴补贴又如何发放得了呢?在单位负责人无原则、捞好处、“集体失语”状态下,便形成了“圈子共享”利益输送。为此,要遏制滥发津贴补贴行为,只有剑指“一把手”,严惩责任人,才能真正产生强大的威慑力。

  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纠正违规发放津贴任重道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笔者愚见,整顿违规发放津贴补贴,最根本的是要收紧公家的“钱袋子”,进行公共财政预算改革,实现公务员“阳光工资”。其次,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使领导干部成为遵规守纪的示范者、带动者,能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时刻慎权慎独、修德守纪,不触碰纪律红线。基于此,说一千道一万,务必紧盯一把手,推进权力阳光透明运行,构建全方位的监控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切实堵住违规滥发津贴的漏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滥发津贴不成为“圈子共享”利益输送,必须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循序渐进、驰而不息,同时要借助可以借助的力量,加大惩治曝光力度,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或许如此,就能有效遏制滥发津贴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畅行天下。

  作者:鱼予

责任编辑: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