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院士”功利化土壤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因有人爆料院士学术问题,近日院士管理机制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均将“退出”写入章程以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以后,谁将成为“院士退出”的第一人,被社会各方聚焦。
然而,当前对院士管理机制的改革,“退出”固然彰显整肃决心,但最紧急、最关键之处并不在于此。将“院士”称号还原到学术上权威性的最高荣誉,将其与“特权”、“不当得利”脱钩,方为釜底抽薪之道。
近年来,院士遴选中的“人情往来”、个别院士的追名逐利等见诸报端,“院士之病”干扰了学术界应有的清正之风。从医家角度而言,治病要下猛药,更应除去病根,方能防病于未然。
有些地方,不问青红皂白,凡院士必奖多少钱、多少房子;有些项目、经费申请,有院士领衔才能顺利通过;各地都以拥有院士的数量标榜“科研政绩”,以至于出现多地多校“共享”一名院士的情况……种种乱象,似乎已是司空见惯。正是这些看似尊重知识的“超常规”待遇,不仅严重违背科学发展规律,也成为院士评选走样的重要推手。
改变这一状况,除了完善院士管理内部机制,是否也应反省整个外部环境究竟给出了怎样的价值导向?这其中,不仅包括剪除院士不当的“特殊待遇”,更要面向全体科研人员,建立起更加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院士”称号才能真正回归本原,成为学界对某一专业领域杰出贡献人士的认可,激励更多已经取得佳绩的“大牛”,奔向更高的目标。(彭德倩)
责任编辑:鲁珊珊
- “SCI崇拜”为何破除不了2019-12-18
- “最强大脑”齐聚上海将带来什么2018-10-31
- “让院士先走”,也要让各种人才不舍得走2017-08-21
- 高铁要不要装WiFi应由市场决定2016-03-08
- 拒绝官员让院士制度回归本源2015-08-04
- 什么样的医改才能让钟南山院士满意2015-04-01
- “布鞋院士”的精神令人动容2015-01-12
- 院士新规有望遏制“仕而优则学”2015-01-08
- 学术导向有利选拔尖子2014-06-21
- 羊城晚报:改革院士机制须有顶层设计“干预”201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