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羊城晚报:改革院士机制须有顶层设计“干预”

2014-06-13 10:41:00 来源:羊城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在9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根据广大院士和各方面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改进和完善院士遴选机制、学科布局、年龄结构、兼职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以更好发挥广大院士作用,更好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更好维护院士群体的荣誉和尊严,更好激励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自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后,关于院士的话题开始从学界议论提升到“顶层设计”的层面。国家领导人对院士的遴选、待遇和退出等制度提出具体要求,昨天被媒体解读为“改革院士制度路线图已明确”。

  1993年10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规定中科院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相当于副部级,每月200元国家津贴。但院士头衔的光环是如此的明亮,一旦落到某个地方某个机构,它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往往都升腾为地方和机构的荣誉了。

  巨大的荣誉自然会带来丰厚的待遇:河南省明文规定,从2004年起,河南省省属单位院士年薪不低于20万元,省财政为院士每人补贴20万元配备工作用车,院士享受相当于副省级的医疗待遇,医疗费用实报实销并发给每位院士每月500元护理费用。广州人事局规定,给予在广州工作的两院院士每月津贴10000元。武汉市还出台一个备受争议的规定:出一位院士将重奖千万元……

  有人拿中国院士的待遇与外国院士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美、英、德、法的“院士”没有工资,只有少许补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的权利是获得学会刊物及享受学会提供的在使用图书、参考文献、手稿方面的方便,会员还要向学会缴纳会费,或向学会贡献一部分资金。李远哲1979年被评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这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得到的唯一优待只是学校停车场里的一个车位。中国院士在申请国家重大科研计划、自然基金等项目时享有巨大优势,而美国的院士头衔对申请科研经费时或许有所帮助,但是最终起关键作用的还是申请的项目内容。

  巨大的荣光与丰厚的待遇,使得中国院士进去不易出来更难。为了获得院士头衔,游说甚至贿赂都时有所闻。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为了当选院士,就花钱组织30人帮其撰写专著,最后离院士的距离只差一票。而中国林业大学沈国舫院士在请求退休时,却受到校方的劝阻。校方说:“你怎么能退休呢,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还要靠你说话呢。”华中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在提出辞去与两院院士具有同等待遇的资深教授一职时,也同样经历了多次的请求。

  只进不出使中国的院士严重老化,据悉目前我国的院士年龄主要集中于70至89岁。在这样的年龄段,许多人已过了科研创造高峰期,那些精力旺盛的青壮年科学家却因为太年轻、无法承受院士荣誉待遇之重而难获这一头衔。

  在一项发明创造往往能改变世界的今天,院士作为科学的最高荣誉,本来就应该眷顾那些有真正高水平的科学家,当一些院士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与院士相匹配的学术科研能力时,就应该有科学公正的淘汰和遴选机制来保持院士的学术纯粹性。但这样的机制也许还只是腹稿。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行政作出最后一次“干预”,制定一个良好机制,让院士和行政都回归自己的本位。(何龙)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