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电信诈骗”防不胜防?

2014-01-19 18:07:00 来源:燕赵都市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日前,汤唯遭遇电信诈骗,被骗21万余元。有媒体披露细节:片场全剧组的人都收到过自称“上海市公安局”发来的短信,但真正受骗上当的只有汤唯一人。“汤唯遭骗”引起公众对电信诈骗泛滥的关注。(漫画:勾犇)

  观察员

  □周东飞(《潇湘晨报》评论员)

  □刘采萍(本报评论员)

  □李 妍(《重庆日报》评论员)

  □丁永勋(资深评论员,供职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电信诈骗“大网捞鱼”花样多

  刘采萍:七日评这期为什么要聊“骗子”的话题呢?

  实在是最近上当受骗的人太多,连电影明星汤唯都中了招。过去我们可能有个印象,觉得明星这样的人物,见多识广,恐怕不易被骗。没想到,汤唯小姐一次就被骗走21万!还是许多人早见识过或者有耳闻的“冒充警察查案”这样没多少“技术含量”的手段。各位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周东飞:几年前我遇到过一个骗子,可有意思了。

  他操着一口广东腔:“你猜我是谁啦?”我说,你是老王吧?他说,对对,我是老王。然后就说从深圳过来,要到长沙看我。第二天,老王来电了……

  刘采萍:这是要借钱的节奏啊。

  周东飞:老王说,哎呀,真是对不起,是这样的:晚上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儿,结果被派出所给抓了,要罚八千元,现在还差两千,你看能不能先打款过来,我到长沙就还你。我一听就说,何必打款呢,你说在哪个派出所吧,我有熟人啊。老王开始支支吾吾了……

  李妍:哈哈,这类骗子,我也遇到过。

  有一回收到短信,说我的一个快递包裹收件地址不对,无法投递,让回电话联系。一回过去,电话那头一个操着广东腔的女人问,你的名字是什么。我报名字的时候,专门解释了一下“木子李,女开妍”。结果她竟把我的名字听成了“李开妍”,查完之后,义正词严告诉我:李开妍,你的快递经扫描检查,内藏毒品,目前已被公安局查获……连名字都念错了,当然是骗子,我就故作惊慌说:那怎么办呀?

  广东腔说:你必须于**日之前到公安局投案自首……哇啦哇啦说了一大串吓死人不偿命的话。

  这一次算我运气好,骗子把名字搞错了,否则还真可能被骗呢。

  刘采萍:二位能这么淡定“调戏”骗子,我估计,跟你们经常听闻此类社会新闻有关。但是对于没接触过这方面信息的人来说,一下子听到又是老友又是警方的,恐怕就没那么淡定了。

  丁永勋:骗子就是大范围撒网,总有上当的,特别是老人等信息弱势群体。

  刘采萍:这可不一定。一位同事刚办完购车手续不久就接到电话,说按新的政策要给他办理购车退税。因为确实刚买了车,他一点没怀疑,就把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卡信息,全部报给了电话那头的“税务工作人员”,差点上当。后来4S店店员告诉他,新车主掉进这个骗局的可不少。

  周东飞:最大的可能性是你同事的信息被卖给骗子了。

  李妍:骗子固然可恨,可透露我们信息、随意兜售用户资料的那些人,更可恨。

  丁永勋:我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这一点——— 前两年报了清华的在职研究生班,报名现场确认键刚按下,就开始收到考试培训班的电话,而且这两三年,考试培训班的电话就没断过。

  李妍:现在卖信息实在太普遍了。刚买完房子,装修的电话就来了;刚购完物,淘宝要你开店的电话就来了;刚报名考试,辅导班的电话就来了。个人的信息被非法出售和获取,轻者造成电话、短信骚扰,严重的就可能引来犯罪分子,给个人和家庭造成伤害。

  刘采萍:虽然跟骗子周旋的段子挺逗,但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所有故事都那么有喜感,否则电信诈骗也成不了人人喊打、人人无奈的社会顽疾。

  “提高警惕不上当”并不容易

  刘采萍:年底骗子太活跃,像汤唯遭遇的这种电信诈骗特别多。前几天,本报报道了发生在石家庄的一个新闻:一位70多岁老大娘,被骗子电话遥控汇出110多万元。人均每天收到两条以上诈骗短信的时代,谁能保证自己的父母、亲人,每次都可以躲过这些骗局?

  丁永勋:是的,现在银行、ATM取款机都设置了提示;我们网络聊天时,只要提到钱、账户,也会弹出“防骗提示”。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诈骗信息的猖獗泛滥。

  李妍:其实我们事后想起,或者经别人、警方、媒体提醒,可能也会意识到这些骗局没啥技术含量,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受骗呢?

  这种看起来技术含量不高的骗局,往往利用了当事人不熟悉这类“故事”的背景——— 像汤唯,他们剧组几乎都接到过相同的骗子短信,但只有她上当了。

  刘采萍:著名的警方微博“江宁公安在线”讲过这个现象:大家觉得上当受骗不可思议,但其实人就是有那么些时候,脑子像短路一样,钻进牛角尖出不来,即使过后清醒,当时也难以摆脱蒙蔽。所以,谁也别那么自信,自己就一定明察秋毫。

  丁永勋:尤其是在骗术不断“更新换代”的当下啊。

  周东飞:电信诈骗的泛滥,跟几个因素有关:一是高科技的因素。因为有了电话、网络、短信这些工具,骗子可以在国外进行诈骗,打击力量常常鞭长莫及。

  二是电信诈骗的团伙化、规模化、高智商化。这些人都不是单兵作战,而是有着成龙配套的体系,有人专门负责研发骗局,什么情境,需要哪些人物,每个人物角色设定如何,如何说话……都像剧本一样。比如在所谓“司法机关骗局”中,有人演警察,有人演检察官,都像极了。

  第三,还有一个打击力度不够的问题。职能机关绝对不能束手无策,更不能等演变成社会公害才集中整治。

  丁永勋:对。比如群发诈骗短信的“伪基站”,警方和无线电通讯管理部门就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破获。但是现在,甚至有运营商自己出卖号段,给不法分子群发垃圾短信——— 这些短信不少就是诈骗信息。

  周东飞:骗子“术业有专攻”,他们总是能够想到老百姓防不胜防的东西。如果说到防范,民众当然也有责任和义务,或者说,不能老指望别人来保护自己。分析一下,这些电信诈骗无非三类:一是打感情牌的,什么熟人啊,朋友啊,然后就开始借钱;二是打利益牌的,什么退税啊、退钱啊、中奖啊之类;三是打恐吓牌的,什么你的包裹寄了毒品啊,你的银行卡被人用来洗钱了,等等。

  丁永勋:有的人上当因为贪心,有的因为信息匮乏,也有的只是因为碰巧了。人总有阅历和知识的盲点,可能哪方面弱点正好被骗子利用了。

  李妍:根据警方归类调查,有三类人是最容易上当的人群:老人、高知、宅女。真让我吃惊啊——— 老人受骗还情有可原,可是高知、宅女居然也受骗。高知、宅女之所以那么容易被骗,恐怕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生活、工作圈子相对狭窄封闭,与外界接触较少。

  看来,受骗真的是一种经验主义,如果没有经验,不了解相关骗局信息,即使是高智商、高知识的人,也容易受骗。

  “天下皆贼”给社会酿巨大损失

  刘采萍:最近有个“中国犯罪地图”的帖子大家看了没有?这个帖子总结了好多犯罪类型和地域之间的联系,提醒人们防范。但是我有个反向思考,这些地方根本与犯罪不沾边的那些人,因为这样的“归类”,会遭遇多大的信任危机啊。

  丁永勋:但是像电信诈骗这种,确实是有团伙性质,有的一个村子很多人都干这个……

  李妍:我想到曾看过的一条新闻,一个小伙子掉进水里淹死了,旁边的人给他家里打电话,告知情况。可是打了十几个电话,家里人就是不信,说是骗子。

  处处是骗局的结果,就是人心都怕了。

  周东飞:我觉得,所谓信任必须建立在有能力对付诈骗的基础之上。在骗子面前,你能识破他,然后才谈得上信任不信任。如果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识破骗局,那还说什么信任呢,只不过是人家砧板上的肉罢了。

  刘采萍:电信诈骗除了摧毁社会信任,造成的直接财富损失也相当惊人。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上半年,诈骗短信就给全国手机用户造成了超过3000万元的经济损失。

  丁永勋:因为电信诈骗利用了新技术,影响范围更广。除了造成经济损失、破坏社会信任基础,电信诈骗还侵犯个人隐私、妨害个人通信自由、干扰生活。

  李妍:骗子那么多,防骗成必须。但我总觉得,现在人们对于“行骗-防骗”的攻防战,是不是已经有点百毒不侵的味道了。

  拿那些路边行乞的人来说,我看到他们经常会疑惑,是不是这个社会所有以各种理由行乞的人都是骗子?是不是这个社会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不会走上街头找人讨要?究竟有没有人调查一下,现在在街面行乞的人,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

  这个社会的慈悲之心,会不会随着骗子的泛滥而丢失殆尽?我真的觉得,互相不信任的社会,会让人过得更艰难。

  防骗治骗,人人可为

  刘采萍:说起防范意识,我想起最近的一件事:又有人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个假信息——— 某某小区门口,一个4岁男孩被人抱走,请大家帮助寻找以及拨打家长电话,等等。

  这段内容在全国许多城市传了两三年,名字、格式都不改,是骗子编造的假消息,就是为了传播吸费电话的号码。但是,新的社交工具一出现,骗子又有舞台了。我很纳闷:儿童失踪这么大的事,稍微求证一下再转发,不是更合适一些吗?只要随便百度一下,就能够知道是骗局,为什么如此轻易就给骗子当托儿呢?

  周东飞:采萍说的这个案例我也看到了,我的办法是随手百度一下那个电话号码,是真是假一下就出来了。防骗,永远不是高大上的东西,而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丁永勋:不是所有人都有你们这样的阅历和信息。只要有很小一部分人上当,骗子就得逞了。

  周东飞:关键是人人都得有一点防范意识。这和信任不信任是两码事。不能一说防范,就觉得破坏了信任。恰恰相反,不懂得防范才是葬送信任的隐患。我觉得一些社会组织完全应该行动起来,没有别的,就是教给民众“防范术”。

  刘采萍:其实很多诈骗也有一些规律。比如最近流行的骗局,都被设定在这样几种情景之中——— 首先制造一个危机事件,唤醒人们紧张和害怕的心理。人在面对危机事件时,会出现一种“应激状态”,肾上腺素分泌水平提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特别是老人或者容易紧张的女性,很容易跟着骗子的节奏走。还有一种就是找到一个能够迅速取得信任的因素,消解人的戒备。比如提供你朋友的名字,或者有你亲戚的照片,等等,打通你和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链……

  周东飞:我的建议有这么几条:第一,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别人给你钱,还是你给别人钱,总之只要涉及钱,一定要小心。同时必须小心的还包括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绝对不能告诉别人。

  第二,我们的社会组织、NGO、媒体在防骗方面应该大有作为,特别是要针对老年人等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灌输。

  第三,警方别光提醒公众,要加大对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不能任由此类诈骗行为横行。

  李妍:自己对钱、对个人信息应该更敏感,更注重保护。这是必须的防骗原则。不过,防骗是一种被动行为,要防止诈骗泛滥,我认为整个社会还是应该少纵容这类犯罪行为。

  丁永勋:应当加大对电信诈骗和帮凶者的打击力度,不能姑息纵容,比如对出租号段给人发垃圾短信的运营商,就该追究法律责任。有报道说,80%以上的诈骗短信,是通过特殊号段发出的。那么,抓住了就要重罚,这样才有痛感。

  李妍:遇到骗局,识破了之后,也应该有意识去报警。当然,警方也应该积极作为起来,让大家对警方打击诈骗有信心,才会更踊跃举报诈骗信息,让骗子无处可藏。

  周东飞:还有一条,电信、银行、邮政这些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企业和机构,一定要尽到责任和义务。出了问题,除非证明客户有错,他们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否则不会真心实意去替民众把关和着想。

  丁永勋:此外,我个人体会,还有一些新技术手段可以用。比如现在有的手机安全软件,可以标记可疑电话号码,大家帮助大家,一看到有多少人已经标记为推销电话或者垃圾信息源头的,可以直接无视,或拖入黑名单隔离。

  李妍:另外,现代人经常遭遇电信诈骗,也与信息被大量售卖有关。在这方面,一旦逮到了售卖信息的源头,比如电信运营商,比如房地产商,比如快递企业,都应该施以严刑峻法,以堵住个人信息泄露的缺口。

  丁永勋:是的,很多骗子能获得个人信息,就是通过一些有条件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所以,必须尽快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提高非法获取和出卖公民信息的犯罪成本。

  刘采萍:总之,“天下无贼”以目前而言,只是个美好的幻想。在信息工具高度发达的今天,以电信诈骗为代表的各种骗局日益猖狂,这才是真实情况。看清真相、理性应对、全面防范,可能是当下我们能够采取的最好办法。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