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问题需实现从政府事到社会事的转身
不到一个月,全国接连发生多起疑似婴儿接种乙肝疫苗致死事件,将疫苗生产公司和监管部门推向了风口浪尖。据广东省疾控中心透露,目前死者是否和注射疫苗有关正在调查,涉事疫苗已全部封存。相关部门紧急调运145万支免费乙肝疫苗,以缓解目前广东省内乙肝疫苗接种“断苗”的燃眉之急。
疑似“疫苗致死”事件新闻被曝光后,关于疫苗话题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正在井喷。比如有人质疑,婴儿是否需要在出生24小时之内便要接种乙肝疫苗?还有更多的人对疫苗的生产环节及管理领域提出一系列的质疑和看法。其共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令疫苗使用更安全。
过去,乙肝疫苗等一类疫苗向来被默认为是政府事。从疫苗的采购、管理运输、使用方法,还是相关决策上,都由政府职能部门全面主导。比如,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就是一种集体性的免疫规划要求。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很明显: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确保疫苗积极有益的一面得到最大保障。但长年下来,它的一些弊端现在开始逐渐显现。
疫苗属于一种特殊的处方类药品,相比普通药品有严格的使用禁忌。据统计,中国每年疫苗预防接种达10亿剂次,疫苗不良反应概率为百万分之一到二。这意味着每年有过千人会因为注射疫苗受到伤害,甚至出现个别死亡病例。
疑似“疫苗致死”新闻被曝光后,很多人接受不了,因为一直以来,人们被灌输的是注射接种乙肝疫苗很安全的认识。但事实是,这种安全只是相对的。
疫苗问题,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对这种事关生命健康的重大利益问题,政府可以主导,但不应该也没有能力来大包大揽。“疫苗”长年被当成政府事,会削弱社会对这件事情的警惕性,从而造成“你说我听,我只执行,不关注不思考”的认识盲区。缺乏外在的关注和监督,还会造成生产及管理的麻痹大意。
在疫苗问题上,实现从政府事到社会事转身是一种趋势,是一种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必然。必须把社会力量引入到这类公共事务上来,加强对疫苗生产管理的程序监督,消除人们对疫苗的困惑,增进社会对疫苗的认识深化,培养出对待疫苗的理性态度。对市民个人来说,不要抱着“我不知道、也没有义务知道关于疫苗的知识及常识”的态度,而要积极参与到疫苗相关的公共政策讨论及制定上来,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切身利益。(吴帅)
- 疫苗“接种地图”应增加追溯功能2019-09-10
- 假宫颈癌疫苗案,“监管疫苗”还得好好打2019-04-30
- 对假劣疫苗加大惩处力度是当务之急2019-04-22
- 对假劣疫苗加大惩处力度是当务之急2019-04-22
- 儿童接种过期疫苗:惩戒必须,管理必改2019-01-11
- 过期疫苗不能坐等家长来发现2019-01-10
- “疫苗黄牛”背后有何猫腻2018-11-29
- 面对疫苗乱象,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2018-07-24
- 疫苗监管:如何告别瞒、轻、慢2018-07-23
- 疫苗生产记录岂能造假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