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门票优惠须防“口惠实不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7日宣布,各地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在国庆节期间推动全国约1400家景区实行门票价格优惠,平均优惠幅度约20%。(9月27日《法制晚报》)
其实,今年五一期间,国家发改委也曾下发“优惠令”,要求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1200余家景区提供优惠票价,整体降价幅度近20%。这在当时轰动一时。但事实证明,看似“含金”的优惠却在一些景区变成“含水”的游戏。新华社记者就曾披露景区“降价牌”背后的三个花招。一是抛砖藏玉,参与降价的大都是冷门景区,八达岭长城、云台山等颇受公众青睐的热门景区并不在其列。二是错峰应付,黄山等景区看似降价优惠,优惠时段却并非“五一”小长假。三是先涨后降,比如四川峨眉山旺季门票从150元升为185元,“五一”又降至165元,较涨价前还高出15元。
此外,一些景区害怕打折减少收入,对进入景区的游客人数不加限制,导致景区负荷超出最佳接待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观景成了看人,名山变成“人山”,山上的下不来,山下的上不去……游客看似通过门票优惠占到了小便宜,最终却因为旅游品质的下降吃了大亏。
此次国庆长假,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必须汲取前车之鉴,在制定和实施门票优惠方案时,一方面注重提高“含金量”,更多地将著名热门景区纳入优惠范畴,优惠时段与国庆假期同步,对不落实价格优惠、先涨价后打折的行为坚决说不;另一方面,监督景区履行管理责任,通过门票预约等形式,对景区接待游客的数量进行控制,根据情况适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保证游客的旅游品质和安全。
数据显示,一张12美元的美国黄石公园门票仅占该国职工月收入的0.2%,一张180元的黄山门票却占我国城镇居民月收入的8%左右。在景区门票价格严重背离国民收入的背景下,一两次节日期间价格优惠只是治标不治本。从长远来看,唯有解决景区公益性不足的深层次矛盾,才能推动门票价格的理性回归。
目前,我国不少景区名义上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但地方财政不仅没有投入,还要分一杯羹,每年景区门票收入除用于行政支出外,“大头”上缴地方。这样一来,景区的管理维护、改造升级、宣传促销都要依靠门票经济,公益性福利机构成了靠市场吃饭的营利机构,门票价格自然不断高企,优惠政策难免阳奉阴违。因此,要想广大游客真正得到实惠,政府部门必须拿出智慧,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吸引企业捐助、丰富产业链条等渠道,确保景区的公益性和福利性,实现门票的低价乃至免费。(张枫逸)
- 重点景区假降价需要真问责2018-09-27
- 去除“额外负担” 让景区门票真正降下来2018-07-30
- 景区门票下降,发“降价令”只是第一步2018-07-03
- 别只算景区门票的小账2015-09-09
- 何勇海:不如评选“价格信不过景区”2015-05-27
- 景区价格更要让公众“信得过”2015-05-26
- 景区不涨价不能以“恩赐”方式表达2014-09-28
- 旅游规范不能一劳永逸2013-11-12
- 景区门票中的“芝麻”与“西瓜”201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