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为何形同虚设?
■既然不能单纯依靠公众的自发养成来实现垃圾分类,就应当拿出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手段,为垃圾分类提供推力
8月31日,一场关于垃圾分类的微访谈,让一家名为“叫板披萨”的企业走进公众视野:实施垃圾分类后,废纸全部卖给回收站,就不再是垃圾了,这使“叫板披萨”前三个月的垃圾总量减少了25%;接下来,“叫板披萨”又为部分餐厨垃圾找到出路——卖给一家农场当肥料,垃圾总量一下减少到分类前的50%……垃圾分类在许多地方遭遇“滑铁卢”,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却实现了完美逆袭。
“叫板披萨”为何能将垃圾分类不断推进?因为企业创始人致力环保,垃圾分类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严格分类,出店称重,没人嫌麻烦。在这里,有一股强大的推力。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但如果没有有效回收,这些放错位置的资源就会对环境产生持续的伤害。解决这个问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是必由之路,而垃圾分类是这条路径上不可或缺的第一环。
其实,多年来对公众的环境教育已经有了初步成果,北京不少小区都换上了专门的分类垃圾桶,竖起了指导分类的指示牌。但是,将认识转化为行动,还有相当的距离,不少小区分类垃圾桶里的垃圾就没有被分类。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缺乏推力。
从小范围试点到大规模推广,垃圾分类已经走过10多年,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很多人依然嫌麻烦,认为“垃圾围城,是政府要解决的事,与我何干”;一些人起初还认真分类,但看到垃圾桶里仍然是混合垃圾,也就渐渐失去了动力。有地方也曾试图出台激励或处罚措施,但往往是刚一征求意见,便反对声四起,最终只好不了了之。
垃圾分类执行不力也许原因不一,但折射出的却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垃圾管理与处理是一项公共事务,关乎公众的环境安全,说它是个重大社会问题都不为过。既然不能单纯依靠公众的自发养成来实现垃圾分类,就应当拿出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手段,为垃圾分类提供推力。比如,一些小区将混扔垃圾的住户记录在册,如果“屡教不改”,物业费就会水涨船高。以经济手段约束,对居民垃圾分类形成了直接的推力。政府部门不妨多参考些成功的实践,以制度形式加以推广。
当然,出点子容易执行难,对公民的环境行为的激励和约束都需重细节,重操作性。这已有不少成熟的国际经验可循。像在德国,就推行带条码的标准垃圾袋,形成了垃圾可追溯制度,一旦发现谁家垃圾没有分类,直接就拿回去要求重新分拣。
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为破解垃圾难题,费点力气也值得。(孙秀艳)
- 治理农村垃圾,创新要实2019-12-23
- 乐见城市垃圾分类进入互相超越时代2019-10-18
- 推动垃圾分类由新时尚成为好习惯2019-08-16
- 垃分学院,可以“拉风”2019-07-10
- 推广垃圾分类要动真格,更要有规范2019-07-04
-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易事分外事2019-06-05
- 来一场垃圾分类的全民教育2018-08-27
- “馍馍熟了再揭锅”2018-07-25
- 强制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具有示范性2017-12-19
- 不妨向“破烂王”学学垃圾分类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