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体验”的心态看待农民工
涂建放弃了某灯具品牌湖南地区营销总监年薪15万的工作,决定去工地当农民工,“这个想法在我脑子里徘徊了差不多两年了。”“生活早已把我磨得没有激情,我希望能通过工地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找到自我。”(7月25日《潇湘晨报》)
放弃白领的工作,去当农民工,看似不可思议,却也不难理解,一种生活方式活得有些累了,换一种方式生活也是个人的选择。不过,这只是一个带着“体验”心态当农民工的白领,体验的时间也不长,虽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民工的真正生活,也理解了农民工。可农民工真的不需要那种“体验式”的“观察”,需要的是制度化的关爱。
几个月前,一份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工资单”引发网友热议。首先发现并贴出这张工资单的网友称,在这份建筑工地工人的工资单上,最低的5000元,最高的14000元。“农民工工资单”虽然引来一片“羡慕嫉妒恨”,但真的让你放下现有的工作去当农民工,可能不会,而农民工也不是你想当就能够当的,要有一定的体力,要有坚强的毅力,能够吃苦耐劳。不然,早晚被“扫地出门”。
农民工的辛苦,其实我们不用去“体验”,也是知道的。只要我们没有脱离社会,就应该清楚农民工的工作有多辛苦。可即便如此,我们能对农民工保持足够的尊重吗?据报道,好心车主带一脚,送3位民工返乡,中途却因嫌民工“味儿大”将他们遗留在高速公路上。许多市民讨厌农民工,不愿意和他们同坐公交车,害得有农民工坐车要坐在过道上。
诚然,农民工因为自身素质不高,或是干的工作有其特殊性,他们的身上不太干净,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些均不能构成对农民工不尊重的理由。现在有些城市在对农民工称呼上做文章,将农民工称呼为“新市民”,但在实质权益上却没有体现尊重,农民工的孩子“争”不到城市的一张课桌;农民工的孩子在城市里找不到玩的地方等等。而前些日子报道的“临时夫妻”更是撕裂了农民工带着悲怆的生活。
白领去“体验”农民工,这些不能说毫无积极性,至少给我们呈现出农民工生活中的“一面”,农民工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他们的权益需要保障,可至今,连农民工拖欠工资的问题也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他们的权益也正处于边缘化,职能部门还没有做到热心为农民工服务。这些问题并不是个体“体验”能够解决的。
农民工最需要的是制度化的尊重,需要的是权益得到保障。农民工的生活也不是“疗伤”的“药”。请不要用“体验”的心态看待农民工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同样需要“尊重”。(王军荣)
- 稳住农民增收好势头2020-03-13
- 硬核条例,让农民工不再“忧薪”2020-01-10
- 根治欠薪攻坚战要打好组合拳2019-10-31
- 农民工工资发放实时监管彰显制度温情2018-11-21
- 让农民工不再为租房而忧伤2018-08-20
- 让“摩骑大军”一路暖流抵旺年2018-02-22
- “延长春节假期”公共政策要兼顾多元利益诉求2017-03-07
- 有一种想家叫“千里走单骑回家”2017-01-16
- 别把发农民工工资搞得颁奖似的2017-01-16
- 政府食堂开放只怕难以为继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