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满足养老需求,量与质都得跟上

2019-07-31 09:24:00 来源:广州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随着我国加快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日前,“有事好商量——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2019年第五期围绕养老服务开展调研,并召开协商座谈会。据悉,广州将在床位紧缺的老城区试点家庭养老床位,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市医保局也在会上透露,在广州现有63家长护险定点护理机构的基础上,预计8月底还会新增40家定点护理机构。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之一。一则老人的生活有没有保障,于家庭而言是件操心的大事。二则养老服务水准如何,也是综合社会保障的具体表现。这几年,广州在养老设施建设、养老服务供给上拿出了许多得力举措。目前,已实现每千名老人床位数40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人均养老用地面积达到0.25平方米,提前完成了国家、省提出的各项目标。

  然而,相比于广州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截至2018年底,广州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69.3万人,占户籍人口比例超过18%),养老服务领域的一些软硬件不足也十分明显。硬件上,养老院公办民办“冷热两重天”现象仍然存在。一方面,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如市老人院本部、市老人院九龙院区、海珠区老人公寓,轮候人数都分别超过1800人。另一方面,民办养老机构则“过半床位空置”,一些民办机构的床位约54%处于空置状态。软件上,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养老服务发展一大阻力,很多养老机构招不到专业医护人员,养老护理员的缺口十分巨大。

  解决好这些问题,要从哪些方面着手?首先,老年人口的基数摆在那里,没有一定数量的服务设施,便没法满足巨大的养老需求。在这方面,广州对于存量和增量采取了不同办法。存量上,力求把更多符合条件的社区护理站纳入医保范围,并试点家庭养老床位,推动现有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向基层延伸。增量上,则进一步强化配套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移交和使用管理,确保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这些办法的实施,都将为解决养老设施不足问题积累宝贵经验。

  其次,数量上去了,能不能实现合理分配、达到专业水准,还涉及质量问题,一些必要的政策调控应该尽快跟上。比如,通过理顺收费调整机制,让养老院公办民办“冷热两重天”现象得到缓解。再比如,通过提高对养老护理人员申请公租房、积分入户、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倾斜力度,鼓励更多专业人才投身养老事业。

  当然,数量和质量并没有绝对标准。能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养老服务水平,仍取决于二者与养老需求的关系。在覆盖面上,满足更多人就近养老、医养结合的需要;在软硬件上,补齐当前存在的服务短板。让数量与质量都围绕养老需求进行配置和调整,这篇“老有所养”的文章才能更加出新出彩。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