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烟火里,潍坊的“文艺琴弦”被谁拨动?

2025-09-15 17:05:4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无音乐,不生活!”许多年轻人以此表达生活态度!

  当贝多芬的旋律在烤串的烟火气中升腾,当老厂房在电音鼓点里焕发新生,当田间地头的石屋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山景房”……

  不禁要问:潍坊,这座风筝之都,是如何在“人间烟火”里,悄然拨动了那根令人心动的“文艺琴弦”,让消费的活水欢腾奔涌?

  文旅促消费,是场景重构、价值重塑和心灵共鸣的实践。潍坊,正用一场场“无界”的融合实验,奏响一曲消费升级、城韵焕新的交响乐。

  破壁的舞台,奏响“无界”的交响。

  曾几何时,交响乐是高雅殿堂的专属,夜市是味蕾狂欢的疆域。然而在潍坊的凤溪地万物集夜市,一道奇妙的“破壁”正在发生。

  没有音乐厅的穹顶与束缚,贝多芬、久石让的经典旋律,裹挟着烧烤的烟火、冰饮的清凉、人群的欢笑,自由流淌。市民游客在几尺见方的摊位间穿梭,耳畔是恢弘的交响,舌尖是地道的风味,身心沉浸在一场前所未有的“五感盛宴”中。

  潍坊的夜经济,已从单纯填饱肚子的“小吃摊”,蝶变为聚合音乐、创意、社交、体验的“文化磁场”,成为撬动消费活力的“金钥匙”。

  当文化有了烟火气,烟火便有了文艺范,消费的闸门自然洞开。

  掌心的传承,点亮城市的“夜校”星河。

  文旅消费的提质升级,核心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潍坊深谙此道,其秘诀之一,便是那盏盏在夜晚亮起的“市民艺术夜校”灯火。

  艺术夜校的“火爆”超乎想象,388个班次、4810人参学,教学点遍布95处,从城区延伸至县域。这哪里仅仅是学门手艺?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共创”。

  “书香+”、“文化+”正悄然重塑潍坊市民的生活底色。日益常态化的文化消费选择,标志着潍坊的文旅供给,已从简单的“有没有”,向“好不好”、“精不精”、“新不新”跃升。文化订单的签收人,转身成了发货人。

  天路串珠链,织就共富的“山海经”。

  文旅促消费的视野,不应仅限于城市霓虹。潍坊将文旅的触角深深扎根于广袤乡村,蜿蜒壮丽的“齐鲁天路”,正是这条共富路的生动写照。

  以“齐鲁天路”为轴,整合全域资源,将其作为“山海城”全域旅游格局的关键一极。诸城障日山、峡山“潍水蓝心”环湖游的加入,“画天路”、“写天路”、“唱天路”等活动的策划,不断延展着这条黄金带的魅力与价值。

  潍坊的文旅地图,正从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条璀璨的“项链”,释放出“1+1>2”的叠加效应,谱写着城乡共富的“山海经”。

  潍坊的文旅促消费实践,如同一部写在烟火大地上的交响曲。它以创新为谱,以融合为弦,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指挥棒。

  它拆除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藩篱,让交响乐在夜市流淌,让非遗在夜校新生;它打破了城乡的界限,让天路成为共富纽带,让老石屋变身创意空间;它更模糊了生产与消费的角色,让市民既是文化享受者,也是文化创造者。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说走就走的旅行”里选择潍坊,我们看到是一种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荣、人与城相互成就的生动可能。这,或许正是潍坊拨动的那根动人的琴弦——它奏响的,是活力,是韵味,是希望。(文/张洪玉)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