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耀征程|粮满仓·好丰光:山东大地的丰收密码与民生答卷
在齐鲁大地的田间地头,“粮满仓·好丰光”不仅是墙上的标语,更是一幅由科技、产业与民生交织的生动图景。从鲁西北的盐碱地到胶东半岛的果园,从潍坊的智慧农田到日照的黄桃基地,山东正以全链条创新书写着农业强省的现实答卷。
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在滨州沾化区,无人机掠过麦田,精准喷洒的农药与实时传回的苗情数据,让2000亩地仅需数人管理。种粮大户王斌的“科技示范田”里,智能监测终端埋于地下,土壤墒情、肥力变化一目了然,玉米亩产稳定在1300斤以上,人力成本降低三成。这种转变并非个例:滕州108万亩高标准农田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让“吨粮田”成为现实;寿光蔬菜大棚的物联网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实现“掌控天气”的种植革命。
科技的力量更体现在种业“芯片”的突破上。山东农业大学团队在盐碱地选育的“济麦60”,在含盐量3.01‰的土地上创下亩产560.4公斤的纪录,让“碱窝窝”变身“金土地”。而潍坊女大学生刘莉的农场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使每亩地增收500余元,良种繁育田的筛选技术更让周边数万农户受益。
产业升级:从“田间”到“舌尖”的价值跃升
在滨州,一粒小麦的“72变”令人惊叹:麦粒经加工衍生出面粉、谷朊粉、膳食纤维等200余种产品,中裕挂面凭借零添加、高蛋白的特点畅销全国,产业链附加值提升数倍。西王集团的玉米深加工帝国横跨药用葡萄糖、果糖等领域,全球最大果糖生产基地的目标近在咫尺。
这种全产业链思维正重塑山东农业格局。日照东港区7000亩“黄金冠”黄桃基地,通过标准化管理实现亩产4000公斤,250万公斤订单供不应求,每亩收益达万元。而滕州马铃薯产业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带动70万亩种植面积,亩均收益超万元,成为全国鲜食马铃薯的“风向标”。
站在2025年的夏末回望,“粮满仓·好丰光”早已超越季节性的丰收意象,成为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它告诉我们: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既来自黑土地上的汗水,更来自实验室里的创新;乡村振兴的密码,既藏在传统农耕的智慧里,更写在数字时代的新章中。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粒麦子、每一颗果实,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唯有脚踏实地、创新不止,方能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文/陈梗)
- 星光耀征程|小挖“出海”掀热潮,山东制造链上品牌闪耀全球2025-08-07
- 星光耀征程|从“链主”到“生态主”:山东AI产业的进阶之路与硬核底气2025-08-05
- 星光耀征程|一块阿胶里的山东密码:传统产业如何织就现代韧性?2025-07-21
- 星光耀征程|链动齐鲁:山东好品牌的产业跃升之路2025-07-18
- 星光耀征程|从车间里的“品牌秀”,看山东制造的硬核宣言2025-07-18
- 星光耀征程|从海西湾到深蓝:山东制造的硬核远航2025-07-17
- 星光耀征程|“山东印记”品牌闪耀 链动产业铸造辉煌2025-07-17
- 星光耀征程|了不起的中国创造:山东机器人产业的"智造"突围2025-07-16
- 星光耀征程|山东以开放之笔稳外资,绘就高质量发展新蓝图2025-07-10
- 好图让“好客山东”好上加好202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