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耀征程|从海西湾到深蓝:山东制造的硬核远航
青岛海西湾的晨光,总是带着金属的质感。当4台800吨门式起重机将通红的钢构件嵌入船身,焊花在海风中绽放成星点——这里,每一艘巨轮的出坞,都是山东制造向全球产业链高端递出的名片。中船集团北海造船以大型散货船接单量、交付量、手持订单量全球第一的实绩,不仅标注着中国造船业的新高度,更勾勒出山东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硬核路径。
破茧:从“造得出”到“造得好”的跨越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让全球船东趋之若鹜的造船基地,曾困在“造大船而不得”的瓶颈里?上世纪90年代,北海造船老厂区最大的干船坞仅2.5万吨,像一只容不下鲲鹏的雀笼。2004年那场向西的搬迁,看似是为奥帆基地腾挪空间,实则是一次破茧重生的抉择——在荒滩上开山填海,50万吨级干船坞的钢筋混凝土浇筑下的,是山东制造业“向高端突围”的决心。
2009年,第一艘18万吨散货船鸣笛离港,船身切开的不只是海浪,更是“中国只能造中小船”的偏见。此后,40万吨矿砂船、21万吨绿色动力船相继下水,比利时CMB的订单从1艘增至17艘,日本MOL、韩国H-Line等国际巨头纷纷递来合作函。今年上半年,12艘巨轮的交付量刷新纪录,甲板上“青岛造”的铭牌,已成为全球航运业认可的质量勋章。从“造得出”到“造得好”,北海造船的跨越,恰是山东制造业“十年磨一剑”的缩影。
聚力:产业链韧性铸就的竞争壁垒
一艘巨轮的诞生,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传奇。在海西湾50余家船舶配套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里,藏着山东制造的制胜密码:山钢的宽厚板顺着传送带直抵生产线,216.6万吨的合作量让供需两端实现“锁价稳产”;中船发动机与海西重工的曲轴、主机形成闭环,本地配套率提升至89%,将物流成本压缩到极致。
这种“抱团取暖”的智慧,在疫情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国外船厂因供应链断裂停摆时,海西湾的焊花从未熄灭——从钢板到线缆,从发动机到导航系统,本土产业链像一条坚韧的锚链,将山东造船业牢牢固定在全球竞争的主航道上。正如老工匠所言:“造的是船,拼的是链。”这条从钢铁到船舶的完整链条,正是山东制造业抵御风浪的底气。
领航:绿色转型中的规则话语权
全球航运业向“零排放”转身的浪潮中,山东制造正从“参与者”变为“规则制定者”。当国际海事组织提出2050年净零目标时,北海造船早已布局新能源船舶研发:LNG双燃料船、甲醇动力船相继量产,氨燃料动力船的技术攻关更是走在前列。为解决氨燃料点火难题,工程师们用柴油引燃做了上百次试验;为防泄漏,双层管路的焊缝检查精确到毫米——这些自主创新的细节,正在重塑全球海事规则的“中国标准”。
如今,北海造船手持订单中三成是绿色船型,18000立方米氨燃料加注船获国际认证,《氨燃料动力大型散货船研制》纳入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从追着国际标准跑,到输出“山东方案”,这种转变印证着一个道理:制造业的高端化,终究要靠技术话语权说话。
站在海西湾远眺,海风掠过甲板,巨轮犁开的航迹正载着新航向延伸向深蓝。北海造船的崛起,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功,更是山东制造业“链式思维+创新驱动”的必然。从造船到家电,从化工到生物医药,越来越多的山东产业正沿着这条路径,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这背后,是产业链韧性构筑的护城河,是创新基因催生的加速度,更是一个制造业大省向“全球智造高地”迈进的坚定步伐。(文/王鹏)
- 星光耀征程|从“链主”到“生态主”:山东AI产业的进阶之路与硬核底气2025-07-17
- 星光耀征程|“山东印记”品牌闪耀 链动产业铸造辉煌2025-07-17
- 星光耀征程|了不起的中国创造:山东机器人产业的"智造"突围2025-07-16
- 星光耀征程|山东以开放之笔稳外资,绘就高质量发展新蓝图2025-07-10
- 好图让“好客山东”好上加好2025-07-09
- 星光耀征程|大数据让救助“活”起来:山东数字赋能兜住民生底线2025-06-23
- 星光耀征程|当高考少年说出“让爹妈歇歇”:解码山东好人家风的千年回响与网络文明共振2025-06-17
- 星光耀征程|数字素养润齐鲁 赋能发展新图景2025-06-17
- 星光耀征程|山东:向绿而行,铁腕绘就生态长卷2025-06-14
- 星光耀征程|“美丽中国我先行”:以齐鲁担当共筑生态长城2025-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