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从一粒种子到一桌好菜,看“好人”如何成就“好品”!

2025-02-20 17:05:0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农业的终极竞争力,不是土地与气候,而是人与土地的深情对话。”

  2024年,潍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358.7亿元,稳居山东省第一,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六年超百亿元,预制菜产业规模跃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全国农业看潍坊”的盛誉背后,产业同质化、品牌附加值低、传统技艺传承断层等问题依然存在。

  那么,为何潍坊能突破重围?最终的答案,就藏在那些躬身田畴的农人、精益求精的匠人,以及他们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共生逻辑中。

 匠人精神驱动技术革命——从“经验种田”到“数字农业”

  传统农业依赖经验,而现代农业需科技赋能。

  潍坊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本质是一场由匠人精神引领的“静默革命”。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将匠人的实践经验与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结合,从育种研发到智能农机,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无数个体的执着深耕。

  “在数字农业的浪潮中,寿光的‘种苗大脑’正在用代码书写新的农业文明。”例如,寿光市以数字技术重构蔬菜产业链,建成全国首个“种苗大脑”数据模型,通过算法优化育苗方案,覆盖全国不同气候带需求。潍柴雷沃的“340马力智能拖拉机”:填补国内空白,突破“卡脖子”技术,其研发团队中既有深耕农机领域30年的老工程师,也有引入的海外专家,形成“传帮带”创新生态。

  据有关部门统计,寿光新建大棚物联网应用率达85%,生产效率提升1倍以上。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评价:“寿光的数字农业实践,为全国提供了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转型样本。”

  农人智慧铸就品牌根基——从“土特产”到“国字号”

  品牌化需要标准化与差异化并行。

  区域公用品牌的崛起,是农人对品质的坚守与市场洞察力的双重胜利。潍坊的“一县一品”战略,通过“三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体系,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质量管控。

  “一块生姜的‘身份码’,既是品质的承诺,更是农人对土地的敬畏。”例如,安丘大葱推行“二维码+合格证”追溯制度,将“安丘标准”升级为“国际标准”。昌邑大姜的“身份码”:每块生姜附专属追溯码,从种植到出口全程透明,年出口额超134亿元。“寿光蔬菜”的品牌溢价:桂河芹菜、斟灌彩椒等单品价格较普通品种高出30%,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2.9万元。

  据相关部门统计,潍坊拥有9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1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山东省农业厅有关专家指出:“潍坊品牌农业的‘五化模式’(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融合化、国际化),重塑了农产品价值链。”

 “好人效应”激活产业链——从“单打独斗”到“共生共赢”

  现代农业需打破产业壁垒。

  产业链的韧性,源自“隐形英雄”的协作网络。无论是预制菜企业的金融创新,还是农机产业集群的协同研发,“好人”间的信任与合作是关键纽带。潍坊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同体。

  “当金融工具成为‘新农具’,产业链上的每个参与者都是乡村振兴的合伙人。”例如,预制菜产业中,银行推出“潍担E菜贷”,以产业链信用替代抵押担保,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新和盛飨食“订单农业”:联合上游养殖户,通过“银行+担保+再贷款”模式,带动4800万元农户贷款。潍柴雷沃“智能农机生态圈”:联合100余家上下游企业,形成覆盖研发、制造、服务的全链条集群。

  据有关部门统计,潍坊预制菜企业获政策性贷款10.2亿元,贴息超1000万元。

  人民银行潍坊分行行长吴金忠表示:“金融创新让产业链从‘输血’转向‘造血’,真正激活了小微主体的活力。”潍坊农品的崛起,是“好人”与“好品”共生的结果——匠人用技术突破边界,农人以品质定义标准,产业链通过协作创造价值。

  未来农业竞争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数字技术深度渗透全产业链,二是品牌价值从“地域符号”升维为“文化IP”。潍坊需要继续强化“好人激励”政策、构建“产教融合”教育体系、搭建“品牌出海”平台,才能在现代化农业中勇立潮头!

  从田间到舌尖,从技艺到匠心,潍坊的故事告诉我们: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密码,始终是“人”。当每一份坚守被看见,每一份创新被赋能,“好品”与“好人”的共生关系,终将书写乡村振兴的最美篇章。(文/张洪玉)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