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立法先行,制度为基!潍坊乡村振兴“硬支撑”实践!

2025-02-20 17:04:5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当“乡村振兴”从政策蓝图迈向立法实践之时,潍坊以法治思维破解“九龙治水”,用制度闭环重塑发展动能。

  中国乡村振兴长期面临“资金撒胡椒面”“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生态保护与产业冲突”等痛点。以潍坊为例,其农业产值连续多年居山东首位,但2023年数据显示,全市涉农资金分散在30余个部门,人才缺口超5万人,部分乡村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

  传统政策驱动的乡村振兴易陷入“短期效应”,缺乏系统性权责划分与长效监督机制。

  如何从“文件治理”转向“法治治理”?潍坊通过立法明确七大领域权责,构建“规划-执行-监督”闭环,为全国提供了制度创新的样本。

  潍坊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不仅依赖政策红利,更需通过立法实现资源整合、要素激活与长效保障的“三位一体”。

  立法统筹下的资源整合机制——破解资金碎片化难题

  资金分散是乡村振兴的“老大难”,潍坊首创“财政+银行+担保+保险”等七大融通模式,通过立法赋予部门协作的法律效力,将分散的涉农资金整合为“一盘棋”,确保资金流向精准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

  “潍坊模式的核心是将政策上升为法律,通过刚性约束解决部门利益博弈问题!”

  例如,财金联动“按揭农业”:国有企业投资建设农业设施,农户通过专项贷款“按揭经营”,2024年已撬动社会资本20亿元,建成智慧农业基地50个。产权交易盘活要素:依托山东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立法明确产权抵押贷款贴息政策,2024年完成农村产权交易30亿元,带动抵押融资10亿元。

  据有关部门统计,2024年潍坊通过立法整合涉农资金,每年注入流动性超300亿元,资金使用效率提升35%。

 制度创新下的要素激活——从“人才短缺”到“人才红利”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潍坊以立法保障人才政策刚性落地,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生态。通过《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条例》,将人才专项资金投入、补贴标准、考核机制纳入法律框架,确保政策稳定性。

  “潍坊的立法实践将人才政策从‘软激励’变为‘硬约束’,形成了可持续的制度吸引力!”

  例如,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入选省级顶尖人才的项目单位,市财政追加300万元资助;博士研究生每月生活补助6000元,购房补贴最高300万元,政策兑现率连续两年达100%。技能人才“本土孵化”:立法要求市县两级财政按比例配套技能大师工作室资金,2024年带动高技能人才新增1.2万人。

  据有关部门统计,2024年潍坊人才专项资金达3.34亿元,高技能人才缺口从3.8万降至1.5万,农业科技贡献率提升至68%。

 闭环管理下的长效保障——从“运动式治理”到“法治化监督”

  乡村振兴需避免“重建设轻管理”,潍坊通过立法构建“规划-执行-考核”闭环,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管理条例》中,明确“市级领导包靠制”“项目化推进”“第三方评估”等机制,将监督问责纳入法治轨道。

  “潍坊的闭环管理机制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监督范式,法治化是长效化的唯一路径!”

  例如,示范片区“三连考核”:临朐县柳山镇示范区实施“规划-建设-运营”全程监管,2023年群众满意度达99.95%,村集体年均增收10万元。生态保护“红线问责”:立法划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底线,2024年关闭违规养殖场23家,化肥使用量下降12%,生态补偿资金发放1.2亿元。

  2024年潍坊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中,监督权重占比从15%提升至30%,政策执行偏差率下降至5%以下。

  潍坊的立法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硬支撑”不在政策数量,而在制度质量。

  未来,数字农业、绿色金融、人才共享平台将成为乡村振兴立法的新焦点。潍坊需要继续深化“立法+科技”融合、完善“弹性条款”设计、构建“社会共治”网络,才能以法治力量激活乡村内在动力!

  当乡村振兴从“文件治理”迈向“法治治理”,潍坊的探索不仅为齐鲁大地注入新动能,更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制度创新的“潍坊答案”。(文/张洪玉)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