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耀征程|产学研协同创新!潍坊打造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新模式
潍坊的协同密码,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方法论”,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启示录”。
正如郑板桥笔下“立根破岩”的竹石,唯有扎根产业需求、融合创新生态,方能锻造出抵御风浪的“韧性”与“弹性”,在时代的浪潮中屹立潮头。
2024年,潍坊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工业投资增长22.1%,三项核心指标均超全国平均水平。数据的背后,是潍坊以“9+3+N”产业体系为核心,构建的“企业出题、政府牵线、高校答题”的创新闭环模式。
当前,中国制造业普遍面临“技术孤岛”困境:企业需求与科研供给脱节,产学研合作流于表面,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而潍坊的实践,通过精准匹配技术需求与创新资源,实现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潍坊的协同密码在于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构建“四链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生态闭环,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将产业升级的“痛点”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支点”。
企业出题——需求导向下的精准创新
潍坊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以“技术需求征集”为起点,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链关键环节倾斜。
通过常态化调研和线上征集系统,潍坊梳理“9+3+N”产业链企业技术需求,形成需求清单。例如,针对智能农机产业链的“无人驾驶”技术瓶颈,政府联合企业定向发布需求,吸引高校院所攻关。
潍柴雷沃作为“链主”企业,提出CVT拖拉机“无人化”技术需求,联合清华大学、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成功研发国内首款无人驾驶智能农机,带动集群产值突破1650亿元。
2024年,潍坊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200余项,转化科技成果280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281.7亿元,同比增长9.1%。
潍坊市工信局负责人指出:“企业的真实需求是创新的起点,政府需搭建桥梁,让高校的科研能力与企业应用场景无缝对接。”
政府牵线——制度创新与生态构建
政府通过“链长制”与“六个一”推进模式,打通政策、资金、服务堵点,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
每条产业链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配套“一个产业规划、一套产业图谱、一个行动方案”,形成“专班推进+精准服务”机制。例如,动力装备产业链“链长”刘运多次赴潍柴现场办公,协调解决用地、融资等问题。
2024年,潍坊举办40场产业链供需对接会,促成企业“互采”总额380.43亿元,帮助歌尔股份等企业拓展元宇宙产业链市场。
潍坊培育省级“链主”企业1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7家,70%规上企业纳入重点产业链体系,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5%。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校长刘福玉表示:“产教融合需以产业需求倒逼教育改革,实现‘课程即岗位、毕业即就业’的闭环。”
高校答题——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高校院所通过定向攻关与协同研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形成“需求-研发-应用”闭环。
潍坊推行“高校院所+链主企业”联合实验室模式,例如歌尔股份与北航共建元宇宙研究院,攻克VR光学模组技术,产品良率提升20%。
潍坊学院联合天瑞重工研发磁悬浮鼓风机,能耗降低30%,推动该产业年产值增长40%。
2024年,潍坊新增省级技术创新项目230项,高新技术企业达2196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50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评价:“潍坊模式证明,只有当科研目标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创新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潍坊的实践表明,破解“技术孤岛”需以产业链需求为锚点,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产学研协同动能,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赢”的跃迁。
未来,随着数智化转型加速,“四链融合”将向“五链协同”(增加数据链)深化,工业互联网与AI技术或成为下一个协同突破点。(文/张洪玉)
- 星光耀征程|一场“年节年味”盛宴,一扇“向海图强”窗户!2025-01-21
- 星光耀征程|看!山东中部城市发展“新引擎”!2024-12-26
- 何以中国 | 文化 “两创”:让千年文脉绽放时代光彩2024-12-05
- 星光耀征程|潍坊经济:“稳” 字当头,“进” 势明显!2024-11-11
- 星光耀征程|数智赋能!潍坊工业经济迈上新时代!2024-10-23